让中国木匠出彩

发表时间: 2024-11-27 来源:新闻中心

  中国家具发展与演变是由木头与木匠合成的一部光辉历史。作为东方家具的代表,中国家具特色鲜明又自成体系,与西方家具风格迥异。尤其从明清家具到现在的新中式家具,以其比例优美、工艺精湛、榫卯奇特、艺术成熟及其风格质朴,吸引着无数爱好者。

  中国木匠的精工制作可以说代际相传,无论是历史上建造的像故宫这样宏伟的木建群,还是当今的无锡梵宫,都堪称中国木匠的杰作;无论是享有盛誉的明清家具,还是当今受到世界大国政要赞叹的G20杭州峰会桌椅,以至百姓家中精致家具,无不渗透着中国木匠精工制作的传承与创新。

  让中国木匠出彩特别的重要的是发扬工匠精神,复兴工匠文化,构建工匠制度。可以说,木匠是中国民间匠人中较早萌动系统思维的工匠。中国木匠的器物构思和精工制作,传承着中华民族精耕细作的基因和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孕育着中国深厚的工匠文化。

  当今,中国木匠运用现代家具制作的系统模块设计理念和精密加工的制造工艺,对中国传统家具进行新的修整、改造和提升。尤其在构图设计上,他们用三维图形的动态设计取代平面图纸,弥补了平面图纸对家具不能立体审视的不足,许多好的设计理念和创意在设计之初就能够最终靠不断修整看到它的完美。在木器结构上,充分的利用优质硬木木性致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耐腐耐磨的特质,让榫卯结构外形简约、线角流美和连接精密、多变牢靠等特点得到充分运用。在木性稳定上,运用现代工业的智能烘干技术,大幅度的提升了优质硬木的干燥水准。在木器制作上运用精工机械的精度和流程,取代了手工榫卯的误差,提高了榫卯的契合精度,延长了家具的寿命。在木器雕刻上,运用机雕的精准性和手雕的艺术性有机结合,将精美绝伦的书画艺术和脍炙人口的人文故事,通过雕刻融进了家具,传承了家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走出宫廷深院,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在木器成型的后期整理技术上,借鉴了中国特有的玉石加工工艺,有些甚至使用了超高的宝石加工工艺,超细打磨出了近似于羊脂玉那样细润的珍珠般诱人光泽,把优质硬木花纹美开发到极致。

  总之,中国木匠不断追求精致和完美,将文化、艺术、技能融进家具的每一个部分,将人文情怀和创造能力发挥到极致。

  近代以来,众多宫廷造办处的工匠回到家乡,制作精品,与本地匠人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京作、苏作、广作、晋作等有区域特色的精制家具,传承下来许多精工制作的文化遗产。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型升级,呼唤传承创新工匠精神。这看似一种回归,实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制造走向“中国精造”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支撑。中国工匠精神需要有工匠制度的支撑。工匠制度有助于工匠精神的弘扬,激励工匠去创造更多的精品。

  我国木器家具行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我国培养了大批家具设计创作和精密制造的技能人才,一批批优秀技师以及可预见的现代应用技术学院培养的细木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使中国传统家具设计思想、生产的基本工艺得到极大的提高,也带动中国家具行业的进步、提升、创新和发展。在世界技能大赛上的精细木工竞技中,承载中国传统与现代创新的精细木工技艺的展现,也将令世人刮目相看。

  在中国木匠专栏连续推出的技艺非凡、颇具影响的高技能人才中,今天报道的是京作大师张行保。他少年学技,淄博出名,北京立业,出于匠人而又超越匠人,凭借敏锐的悟性,坚持精工制作,古为今用,对接市场,顺应潮流,不断从世界优秀家具中汲取营养,以国际化的视野在新中式家具的探索上勇为人先,形成了“行之行”接地气、知行合一的家具制作理念。他将家具的实用功能、观赏价值、艺术内涵、人文情怀相融合,力求让优质硬木家具不仅能登上大雅之堂,成为“阳春白雪”,也要让其成为大众熟悉并受益的“下里巴人”。

  气质儒雅的张行保颇具匠心,从他制作的家具器型制式和雕刻的经典人文故事中,不仅能看到家乡山东孔子文化的影子,更能透视出一辈子用心只做一件事的专心致志。他的作品,哪怕一榫一卯、一料一器,都显构图之巧妙、结点之精准,承载工匠的精工之美。他以传承中国家具文化为己任,力求将精工制器基地、家具体验馆、市场“窗口”展示厅进行三位一体的统筹融合,开设家具文化讲堂,向青年人才分享自己传承和发扬古典家具精髓的制作之道,向大众普及传播中国的家具文化。他将中国人讲的匠心,又植入西方人的专业主义,不断丰富自己制器的“中和”之道,脚踏实地、不断追求、不停地改进革新、不懈前行,成为当代京作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