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之都筑新路 木雕之乡谱新篇——杭温高铁横店站站房绽露新姿

    发表时间: 2024-07-22 来源:木门窗

产品说明

  7月18日,在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承建的杭温高铁横店站站房项目建设现场,建设者们正在全力冲刺,为建成通车做最后阶段准备,目前项目已通过静态验收,力争在8月底与杭温铁路同步投用。

  作为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杭温高铁一期中5座新建车站之一,以及“中国好莱坞”的城市窗口,杭温高铁横店站项目承担着城市客厅、商圈、连接枢纽以及外展文化形象的作用,建成后将形成义乌至温州最为便捷的快速客运通道,并为浙江省内构造“1小时交通圈”提供关键支撑,推动构建长三角经济区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便捷通道。

  作为杭温高铁线路中最大的新建高铁站,横店站站房结构平面呈T形,宽195.9米,长122米,其中进站大厅建筑高度32.25米,候车大厅建筑高度34.9米,设计年限为100年。要想建好这座空间感十足、巍然屹立的“城市节点”,项目团队面临着“超大跨度、超高立柱、超长年限”这三道大关。

  项目团队“对症下药”,分析研判了建造施工中会出现的痛点难点问题,经过多方论证、专家会审,最终选用后张拉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将高强预应力钢绞线、缓凝粘合剂和经现代工艺制备成的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有机组合在一起,让钢筋在张拉阶段,能够暂时“冻龄”,使其不能自由伸缩,确保达到粘结效果;而随着但是跟着时间的推移,缓粘结剂变干,钢筋就能开始发挥它的预应力作用,实现“解冻”,为建筑物提供更强的支撑力,提高建筑物的结构性能和稳定性。

  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站房结构挠度和裂缝产生的概率,还提高了站房结构的承载能力,并减小屋面梁和板的截面尺寸,有效提升建筑空间的利用率。

  俯瞰整个横店站房,巨幅钢桁架屋盖宛如一幅缓缓展开的巨型画卷,浑然天成。想要“绘”好这幅画卷,就必须严丝合缝地拼装出站房穹顶。

  整个钢桁架东西方向最大跨度114.7米,南北方向最大跨度82米,用钢量约3100吨,相当于同时吊起2100多辆小汽车。为此,项目团队分五个阶段推进钢结构提升,将其划分为提升区、吊装区,分区分步施工,优化施工路线和安装顺序。

  施工前,项目技术团队对整个提升过程进行实施工程模拟,通过BIM技术,对吊装全过程建模,演练中间大跨度区域楼面的拼装、分段提升以及部分杆件在高空二次对接过程,提前对各环节“差错漏碰”检查,预测实际施工中也许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前解决。

  项目团队采用最先进的计算机全自动控制液压同步提升技术,同时在提升现场设置了31个变形观测点,利用传感器测量构件高度、监测荷载变化,全自动完成对提升过程屋盖高度、提升荷载变化进行实时检测,确保各点位提升的同步性和精度性,实现毫米级的微调,成功把主梁与次梁表面构件安装的高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

  高铁站房的匠心营造,不仅体现在精致的观感中,更源于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细打磨。

  站房钢桁架结构的大面积和大跨度,对项目质量、安全的精细化管控带来挑战。钢桁架对施工误差、基础沉降、风载荷等坏因极为敏感,任何细微的误差都可以引发蝴蝶效应,影响到整个钢桁架结构的实施工程质量。因此,项目团队采用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和人工断点采集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在施工期和健康监测期对钢结构关键部位的竖向变形、构件的应力水平及其变化、风环境等进行长期实时健康监测。同时,根据监测到的数据,预测后续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以便动态调整施工工艺和技术方案,使建成后结构的位置、变形范围处于有效控制之中,最大限度地契合设计的理想状态。

  步入横店站房内,64根混凝土浇筑的外立面柱拔地而起,撑起整个横店站外饰面幕墙。明亮的玻璃幕墙、铝板装饰的檐口以及石材外挂立柱,营造出大气通透的站房空间。而为了确认和保证外立面的高标准垂直度误差控制在0.5%以内,项目团队采用分段翻模实施工程的方案,将外立面柱进行分段“切割”,以3-5米分段制作对应的浇筑“模具”。在每次安装模具前,校准垂直度数,使浇筑出来的外立面柱处于统一竖面,高度、垂直度及美观度达到了极高标准。

  匠心独具,建造高品质站房,作为“轨道上的长三角”的重要节点工程,以及服务保障杭州至温州段重要交通配套工程,杭温高铁横店站建成后,最高可容纳聚集人数1500人。中建二局建设者将接续奋斗,助力高铁驰骋,唱响交通强国时代强音。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