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证古村振兴中建一局浙江潞村改造项目获考核优秀

    发表时间: 2024-02-03 来源:木门窗

产品说明

  诗画村庄,和美城乡,富乐之江,一幅新时代《富春山居图》铺展眼前。“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

  近日,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公布了浙江省第八批(2020年度)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三年建设项目验收工作情况。在43个重点村、217个一般村考核结果中,中建一局承建的湖州潞村村落风貌改造项目在建设实绩、项目和资金管理、规划落实、创新亮点等四大类12小类考察要点中脱颖而出,以全省得分第一的成绩获优秀等级。

  中建一局为深入落实习关于“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让老城焕发新活力,推动湖州市更新发展,于2019年真正开始启动湖州潞村村落风貌改造项目。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8.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包含古建修缮、新建建筑、景观绿化及桑基鱼塘等。项目团队采用“古建修缮—新馆建造—鱼塘升级—河道改造”的“四步走”建设模式,以“国际丝府、世界乡愁”为定位,将潞村改造成为集丝绸产业、历史遗存、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复合型小镇”,以“千万工程”牵引撬动“三农”工作,找到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金钥匙”。

  文化是村落的灵魂。坐落于钱山漾遗址内的潞村承载着“世界丝绸之源”的文化记忆,是吴兴红色文化发源地,也是钱山漾文化起源地。钱山漾遗址至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2015年6月25日,钱山漾遗址因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家蚕丝绢片,被正式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承载着钱山漾文化的潞村,历经千年历史的沉淀,数百栋村舍在阡陌纵横之间透着一股沧桑感。这里坐落着钱山漾遗址发现者——慎微之的故居、慎式祠堂等特色建筑,包括其在内的131栋古建筑等待接受翻新改造。

  “怎样在现代化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不让古建筑失去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潞村改造项目建设者秦兴海陷入了沉思,“要保留这些特色古建筑,完美还原建筑原本肌理,不是一件易事。”为了寻找答案,在工程建设之初,项目团队大量走访调研并参考当地文献记载,挖掘当地的传统建筑文化、习俗及风格,秉承“修旧如旧”的建设理念,根据不一样的区域、不一样的古建筑特征,有明确的目的性地策划改造方案。

  如何修缮古建筑的“危墙”并使其风格样式保持“修旧如旧”是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一大难关。面对年代久远的古墙,项目团队经过数十次样板实验后,探索出一条徽派建筑青砖墙面做旧工艺“创新路”,通过勘查古建筑物墙体的时代特征、结构特征、构造特征和残缺程度,绘制墙体残缺情况和尺寸的测绘图纸,精准把握破损修复点位和手法,经过外墙表面清废、喷涂、粉刷处理等特定工序,完美达到墙体做旧效果,让古砖古墙以新面貌再次“呼吸”。

  为了让古村落展露新容又不失其“原汁原味”,项目团队在材料选择、施工工艺上反复思考比对,力求寻找到最优解。“百年老宅建筑主体的大木结构已经糟朽损坏,我们系统评估了结构安全后,对大木架进行了落架大修及补配,墙体砌筑也采用当地的传统工艺——空斗墙砌筑法,让村落古民居传承了古法工艺又焕发了新生。”秦兴海说。

  5年后,在潞村,随处可见蝴蝶瓦的屋面,滴水瓦的屋檐,加固做旧处理的外墙……一幅秀美的“千年古村焕新图”正徐徐展开,“丝绸之源”文化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绿色,高水平发展的鲜明底色。项目团队基于浙江本土乡村特色,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助力潞村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路。如今的潞村,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造成效慢慢的变成了本村践行“两山”理念的一大生动实践。

  村旁池塘,碧波荡漾,桑树傍水,郁郁葱葱。“这里原先是一片杂乱的水塘,村民们以养鱼为副业,有些水塘已经被闲置许久。”在村落改造过程中,除了修缮原有建筑,项目团队还因地制宜,通过设置循环水管道和阀门、调节池体之间的水位等手法,引入生态循环系统,最大化利用水资源,将凌乱水塘改造为“桑基鱼塘”。

  “变身”后,7.5万平方米的鱼塘成为集特色风光、科学教育、商业娱乐于一体的生态环境景观,形成“塘中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减少村落环境污染的同时,为潞村带来新的经济稳步的增长点。

  城乡一体,交通先行。被潞溪环绕的潞村,有四座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千年古桥,它们构成了潞村独特的滨河古村落形态。项目团队立足村落乡土特征、文化特质和地域特点,对四座古桥进行清理勾缝、加铺防水、局部修补等维护,并对原本崎岖不平的村道重新用青石板铺就路面,实现村内“四通八达”,有效构建农村便捷交通体系,以交通提升助推产业和旅游发展。

  同时,项目团队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专项整治,依据村落布局,在地下“编织”出一张总长度约2900米的污水管网,建设2座化粪池。这时又一难题出现——管路铺设可能破坏古道。项目团队巧妙利用河道,跨河设置污水牵引管,成功连接河道两岸污水,形成管网系统“毛细血管”,使得“千流汇入一池”。如今,村内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

  在项目团队深入推动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工程”的不懈努力下,潞村“蝶变”焕发新颜,生态农业解锁绿色发展新路径,不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之江大地,正在奏响激荡人心的“绿色变奏曲”。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如今的潞村,添了共富场景。在“潞村水街”,这里充满水乡风情和村市闹景;在钱山漾遗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珍贵的陶器、石器、稻谷、木制品及绢片文物;在柴房咖啡馆,游客既能品味咖啡也能一尝馄饨、千张。“乡中有城”,展现出城乡一体的共美景象。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中建一局践行央企担当,履行社会责任,广泛吸纳当地群众就地就业,让老师傅、青年人在改造家乡中有所作为。“搬进新宅子后住得舒适,家门口的风景也慢慢变得漂亮。”说起这几年潞村的风貌变化,当地村民打趣说:“还是原来的模样,但变美了许多,像动了‘整形手术’。”

  美丽生态催生美丽经济,美丽经济振兴美丽乡村。随着古村落的修复提升,农旅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新机遇也应运而生。改造后的潞村丰富了经济业态,搭建起乡村旅游文化交流平台,吸引了一批优质商户品牌入驻。新建的潞村文化礼堂也成为了当地传承刺绣技艺的主要阵地之一,目前潞村已初步形成了以家庭业态模式为主的民间刺绣群体,绣娘、蚕娘逐年增多,开拓了当地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潞村的成功改造,照亮了远方游子的回乡路。许多在外年轻人纷纷回家乡当上了导游、创起了新业,还能通过将闲置农地流转给种植养殖大户,增加流转租金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潞村优异的发展成效吸引了其他乡村干部前来“取经”,为其他乡村建设起到了先行示范、典型引路的效果。

  白墙黛瓦,阡陌村巷,烟火升腾,游人如织。这里遍布着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这里澎湃着千年古村的人气活力,乡村振兴美丽图卷日渐清晰。中建一局积极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耕古建修缮、城市更新领域,坚持精益建造、绿色建造理念,以高质量工程助力建设美丽宜居的现代乡村,逐步的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