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古建筑-建筑材料与装饰

    发表时间: 2024-05-20 来源:小青瓦

产品说明

  第一节 建筑材料一、木材 福建省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第一位。全省林地面积908.07万公顷。杉木是福建省亚热带针叶树的主要树种,生长快,产量高,成材速度快。因其树干直,重量轻,易于加工,结构性能好,木质中又含杉脑可防虫蛀,还有较好的透气性,是理想的建筑材料,在福建古建筑中应用极为广泛。其他如松、樟、楠、竹、藤等森林资源,也是优良的建筑用材。 福建的许多古建筑都把木材作为主要建材。房屋的柱、梁、板、门、窗等构件均用木材制作。廊桥也大量使用木材。在传统建筑中,不用一钉一铁,只是支穿横榫,挑搭勾连,使木构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以杉木为主要材料建造的房屋既创造出亲切温馨的居住环境,又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如闽北山区民居,至今仍沿用全木结构吊脚楼,具有轻巧、简洁、质朴的特色。福州民居不仅柱子、屋架、椽条用杉原木,而且楼板、隔墙也用杉木板,且不施油漆,完全清水,显得特别清爽。闽中民居常用木构架为承重结构,以木板隔墙为填充结构,也有用竹片或芦苇秆编织成块,外抹草泥作为内分隔墙,外墙仅起维护作用,墙倒屋不塌。

  二、泥土 福建的土壤以红、黄壤为主,这种土质很适于夯实成墙,是理想的建筑墙体材料。除沿海一些地区外,几乎占福建90%以上的传统民居都采用夯土墙为主要墙体。 生土墙取材容易,价格低,而且坚固、承重、防潮、保温、隔热,直至今日仍是人们喜爱的墙体材料之一。通常生土墙如此夯筑:要把新挖出的黏土先放置一、二年,待到黏度合适后再进行夯制。 夯土墙体施工时用1.5米左右的木模板,依墙厚两边放好,用特制的卡子夹住,再配置黏度合适的黄土分层夯筑,夯几层后放入竹片、松枝或木棍,以加强墙体的联系和拉结强度。夯好一板再移动模板,一板一板地夯筑。待墙体全部完成后,用特制的小木拍子在墙面进行补平拍实,以提高土墙的强度和耐水性。这种土墙貌似粗糙,却十分牢固,可以经上百年而不倒(图10-1-1)。

  另一种常用的墙体用料是土坯(也称土结,古称土砖)。它是用红黏土或田土掺砂并加入铡碎的约两寸长的稻草,掺水均匀搅拌,用木模印制成形,晾干后就可以使用。土坯有烧结和不烧结两种。烧结之后的土坯强度高,不怕水,可砌筑2~3层的楼房,但成本比较高;不经烧结的土坯强度低、怕水,但成本较低,多用于室内的隔墙。土坯砌筑的墙体上通常抹有白草灰,以增加墙面的美观和墙体的耐久性(图10-1-2)。

  闽南一带盛行用黏土、砂、壳灰(用蚌壳、海蛎壳等贝壳烧制)加入红糖水、糯米浆夯实,用在建筑外墙和坟墓修建。这种称为“三合土”或“三砂土”的墙体材料坚固异常,有的建筑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墙体依然坚固如石,连铁钉都钉不进去。如漳州沿海有些土楼的外墙用三合土夯筑,其墙体厚度虽然比客家土楼用普通黄土夯筑的生土墙要薄,但更坚实、更耐风雨侵蚀(图10-1-3)。

  福州的官式大宅多采用“城市瓦砾土”墙作为外围护墙体。这种墙体也称“碎砖三合土”墙,墙厚约0.6米,按4份瓦砾土、3份黏土、2份石灰的比例掺水搅拌,再用夯土墙板分层夯筑而成。瓦砾土中可以是碎砖、瓦片,也可以是小石子,只要材料质地坚硬就能使用(图10-1-4)。

  福清的房屋为了适应台风多、雨量大的天气特征情况,外围护墙体采用灰包土夯筑墙。其做法是,在一块2厘米×15厘米×100厘米的木板上,铺约1.5厘米厚的灰砂料(壳灰与砂的比例一般为1:1.5~1:2.5,加水混合均匀,存放5~8天,使用前用5毫米筛子过筛),将灰砂料粘贴在模板两侧,中间再填充一般的黏土料。夯筑一个模板后,把墙面补平、拍实。在门窗洞口和转角附近,用砖或条石包口。这种夹心饼干似的夯土墙体,既可起到防水作用,又达到粉刷效果。

  莆仙民居除了面向天井、庭院的部分采用木隔扇以外,外围护墙与主要内分隔墙均采用生土材料夯筑而成。墙的厚度通常为0.4米左右,材料有黄土、壳灰、砂母(粒径较粗的砂)和旧厝的瓦砾土渣,按1份壳灰、2份黄土、3份砂母及瓦砾土渣的比例加水拌匀。通常外护围墙在生土墙体外侧加砌一层块石或鹅卵石,起到勒脚的防潮保护作用。

  三、石材 福建盛产石材,特别是闽东、闽南沿海的花岗岩石,材质均匀,强度高,古代大量用于造桥、建塔、盖房屋、立牌坊,也常用于阶梯、路面、堤岸、沟渠、涵洞等构筑。十几厘米厚的石板跨度可达4米多,建造桥梁用的巨形条石跨度可达十几米。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人们创造出多种石头砌筑方法,如辉绿岩石与花岗岩石相间砌筑形成色彩对比,风包石与规整石并用,形成质感对比,都是相当成功的做法(图10-1-5)。

  石材质地坚硬,经久耐磨,又能防水防潮,多作为建筑中需防潮湿和需受力处的构件。在房屋建筑上多用于房子的下半部,如台基、柱础、石柱、台阶、门框、窗框、门枕石等,每一部分都可由工匠雕刻人物、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图案(图10-1一6)。

  有些建筑的正门、墙壁上嵌入石雕,连窗户也由整块石材镂空雕成。尤其在福建沿海地区,石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如惠安民居,不仅建筑的梁柱用石材,楼梯、门窗框也用石材;不仅外墙用石头,室内隔墙也用石头;不仅用条石铺地面,而且用石板材铺楼板、盖屋顶。花岗岩石良好的质地,加上精细的加工工艺,确实比任何墙体抹灰更为美观和经久耐用。 石料加工形式主要有: 第一,四线直。外墙壁的石料正面弹两线,侧面分别又弹两线来修正,使石坯平直。 第二,凿平。用一种名为石錾的工具将石料正面均匀錾平,分一遍凿(一遍齐)和两遍凿(两遍齐)。 第三,崩平。石料凿平后,面层仍留有錾点。这时再用特制的工具均匀崩平,也分一遍崩和两遍崩。 第四,水磨。这是石料的一种高级加工形式,过去采用人工水磨,现在采用机械水磨。一般民居普遍做法是正墙和门窗一凿加工,房屋两边和后面用毛坯石“四线直”,较讲究的民居石料加工才用崩平和水磨。

  四、砖 福建的红、黄壤泥土很适合烧制成砖。其优是坚固、耐磨、防水防潮性能好,可以拼贴出各种图案,也可以雕琢成为美丽的砖雕。主要种类有红砖、青砖两大类。红砖、青砖都是采用同一种土壤为原料,主要成分为红壤,之所以有不同之处在于烧制的工艺不同。红砖制作是在烧到一定火候时(通常要4~5天)引入空气,慢慢降低温度,使其颜色保持不变。青砖制作是在烧到一定火候,砖体表面还很热时,突然浇水加以淬火,使砖体与水发生氧化反应以改变其颜色。青砖的强度比红砖好一些。 若按建筑用砖的色彩区分,福建有红砖建筑区和青砖建筑区之别。红砖建筑区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以泉州为核心,向周边辐射,主要分布在泉州、厦门、漳州及莆田等地,其余地区为青砖建筑区。用红砖组成多种图案放在建筑的外墙上,是闽南建筑的一种装饰手法。另外,红瓦顶、红筒瓦、红地砖等,都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红砖文化特性。如泉州民居以红砖为封壁外墙,以花岗岩石加工成的条石为勒角和墙裙(图10-1-7)。

  在正堵墙上,用几种规格的红砖横、竖、斜、倒砌,组成各种精美的拼花图案,或用红砖錾砌成隶书或古篆体的对联,以及“福、禄、寿、喜”等字样,极富装饰色彩。随着泉州人、漳州人进入台湾,带去家乡的建筑文化和习俗,红砖文化也成为台湾民居的主导文化。 出砖入石”墙面是泉州墙体砌筑中最有特色的一种。这种墙体利用碎砖与石头有规则混砌,石为竖砌,砖为横叠,砌到一定高度后,砖石相互对调,使受力平衡均匀。“出砖入石”墙面粗看起来简陋粗糙,仔细琢磨却红白颜色对比和谐,具有相当的美感和艺术品位(图10-1-8)。

  莆田建筑的外墙面采用“砖石间砌”的砌筑方式。其做法是,墙体用红砖顺砌,并规则地丁砌小块花岗岩石,形成红砖墙面上点缀呈菱形布局的白石图案。这种处理手法不仅装饰了墙面,而且丁砌的小石块起到牵拉作用,增加了墙身结构的整体性(图10-1-9)。

  在莆仙民居尤其是一些大宅院,人们采用专门烧制的平板红瓦粘贴在土墙上,用竹钉从瓦片上预留的小孔打进墙内,钉头和壁瓦四周用蛎灰勾缝,整个墙面犹如鳞甲披身,既保护了墙体,又装饰美化了墙面(图10-1-10)。福州地区也有类似“红壁瓦钉”的做法,不过采用的是灰色壁瓦(图10-1-11)。

  在闽北有一种墙体是由石、土、砖三种材料依次砌成的。通常做法是,勒角以下部位由鹅卵石叠砌成鹅卵石墙,其上砌青砖实心墙,再上用三合土夯成土墙,有的还在大约一层楼面以上的位置砌空斗砖墙。这种墙体材料搭配科学,受力合理,保证了墙体的稳定和牢固(图10-1-12)。

  第二节建筑装饰一、石雕 石雕是福建最负盛名的民间工艺,在古代建筑装饰中占有主体地位。在福建的塔幢、牌坊、桥梁上,在寺庙、祠堂、民居的门框、门槛、抱鼓石、石柱、柱础、栏杆、窗棂、台阶、御路、壁堵等装饰部位上,无不留下石雕的影子,如泉州传统建筑的壁堵,尤其是对看堵(入口左右相对的两侧墙),就是石雕装饰工艺最集中、最精彩的位置之一。 福建石雕分为惠安石雕和寿山石雕。寿山石雕多用在工艺美术作品的艺术创作上,本书不作介绍。惠安石雕大量用在建筑上,是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它以辉绿岩石、花岗岩石为材料,经石雕工匠采用不一样的工艺精心雕琢,成为经久耐用的建筑材料和精美绝伦的美术工艺品。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的晋江市安海龙山寺内,保存着许多精美的石雕,就是当年惠安石雕的杰作。如安海龙山寺的山门前壁堵雕“二十四孝”图像,虽然人物高度仅0.1米左右,但皆栩栩如生;窗户用整块辉绿岩石雕出八条相互纠结的云龙,余处镂空作窗格,造型奇特而又典雅;最负盛名的是中殿前廊的一对雕龙石柱,两条盘龙“鳞爪鲜明劲锐,矫逸欲腾”,若以器物敲击,便发出鼓和罄的音色,实属鬼斧神工。 惠安石雕作品,早期多以石将军、石马、石狮等为主,艺术风格质朴粗犷。如唐末威武军节度使王潮墓的文官、武士、虎、马、羊、华表等圆雕和莲花浮雕,距今已有1100年。还有建于宋代的洛阳桥留下的石将军,明代资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张岳墓的石翁仲和石虎、石马、石羊、石狮、华表等圆雕及双龙、兽类等浮雕。明末清初,惠安石雕的内容逐渐丰富,技艺逐渐走向成熟,主要作品是石狮和龙柱以及各种人物浮雕。其艺术风格趋向精雕细琢,也开始注意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留下来的作品有福州市鼓山涌泉寺门前的石狮和福州市“南群会馆”的龙柱等。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开始,惠安石雕进入名匠辈出、精品不断的黄金时代。如蒋镗雕于晋江市陈林村的两块“四不像”,厦门市青礁慈济宫的石坊雕刻“施公案故事”;蒋双家雕于惠安县崇武城隍庙的两只石狮,安溪县文庙的石雕蟠龙柱等。惠安石雕工匠在福州、厦门、福安、台湾及东南亚各国开设石店,产品销往省内外,并向东南亚出口。这一时期,中国台湾龙山寺及妈祖宫、新加坡观音寺、日本奈良招提寺、马来西亚六甲青山寺等众多建筑均有惠安石匠的佳作。闽南的寺观、祠庙、塔幢、桥梁、牌坊和民居等建筑,都留下不少惠安石雕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惠安石雕大放异彩。20世纪50年代,惠安有500多名石雕工匠参加国庆十周年北京十大建筑建设,有数百名石雕工匠参加历时6年的厦门市集美陈嘉庚陵园“鳌园”的建设。 “鳌园”的石雕作品,内容包罗万象,有各种各样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花卉树木、山水风景,以及古代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近现代革命事迹等,姿态纷呈,琳琅满目,是我国工艺美术上的奇观。 福建石雕传统加工工艺分圆雕、浮雕、沉雕、线雕四大类。(一)圆雕 圆雕是立体型的雕刻品,一般为单件艺术作品,前后左右都要求形象逼真。其工艺以镂空技法和精细剁斧见长。圆雕品种规格繁多,在建筑上常见的有石龙柱、石翁仲、石狮(图10-2-1)和飞禽走兽等。圆雕品种中,单狮子就有献腮狮、扒耳狮、卷毛狮、古钱狮、口含滚动石球的绣球狮等几十种,现在最常见的是寺庙、祠堂、府第大门前的守护狮和桥栏柱头等各种望柱头上的小坐狮。石雕龙柱是最能体现福建石雕特点的品类之一。寺庙大殿中的蟠龙柱,雕工精细,活灵活现。头上尾下似穿云破雾直上九天的“翻天覆地龙”更是其中的瑰宝,全国少有,如分别安置在泉州天后宫、安溪文庙、泉港区沙格灵慈宫和台北龙山寺的石龙柱。

  (二)浮雕 浮雕是半立体型的雕刻品,因图像造型浮凸于石料表面,故称浮雕。集美“鳌园”内的3400多幅石雕就是浮雕作品的博览会。浮雕的雕刻技法与圆雕基本相同。根据图案突出石面的程度不同,又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泉州开元寺东西塔、仙游县东门石牌坊等众多塔幢、牌坊上精美的石雕均采用浮雕技法(图10-2-2)。在房屋建筑上,浮雕主要用在门窗、柱子、墙面、门槛等处,题材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水风光、历史人物等。

  (三)沉雕 沉雕是将石料经平面打平或磨光加工后,在石面上描墓图案,依图案刻上线条,以线条的粗细深浅程度来表现各种文字、花卉、图案等的石雕工艺。沉雕具有形象下凹、线条分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大多用在建筑外壁墙面等部位的装饰。如南安市蔡氏古民居、泉州市杨阿苗民居的壁堵雕刻中就有沉雕作品(图10-2-3)。

  (四)线雕 线雕是在加工成平滑光洁的石料上,描出各种线条及装饰图,按照所描线条,平整光滑地雕刻出作品。最著名的是福州鼓山喝水岩石壁上的线雕神光祖师佛像。线雕的线条明朗,图案清晰,效果明显,装饰性强。如闽南民居的壁堵有线雕装饰,建瓯文庙也有线)。

  二、木雕 福建传统木构建筑中常使用木材作为雕刻的材料。福建莆田木雕与浙江东阳木雕、广东潮州木雕一起,并称中国三大木雕流派。木材质软,可以刻出繁复的花纹和玲珑剔透的层次,历来被工匠视为最好的艺术表现材料。最早的木雕源于建筑装饰、神像、日用家具雕刻上。如闽清县岐庐的门窗隔扇上,雕满了“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英战吕布”等三国演义的全套故事。莆仙地区的金漆木雕,多用在民间祭祀场所中有关物件上,如神龛壁面、神像的龙椅、礼盒、烛台、果盘、神案、神轿、香亭等。其构图饱满,层层透雕,题材广泛。 木雕是福建古建筑最为主要的装饰技法之一,被普遍的使用在寺观、祠庙、书院、民居、戏台、廊桥等建筑上,常用于雕饰门楣、外檐、梁架、托架、椽头、垂花、雀替、门窗(图10-2-6)、隔扇等地方。

  建筑的细部和构件收口及交接头等地方往往较难处理,通过精致复杂的木雕装饰,既可体现本身之美,又能修饰构件衔接难以处理的局部。如位于檐口下的吊筒,是一种不落地、悬在梁下的柱子,具有承接檐口重量及装饰的双重作用。它的末端被雕成由多层花瓣组成的莲花,或被雕成精致的花篮,因此也称垂花、吊篮(图10-2-7)。

  竖材是位于吊筒正面的小构件,其作用是封住从后方构材穿过来的榫孔,多以仙人或龙、凤、狮等异兽为题材(图10-2-8)。

  梁架是大木构架中很重要的结构构件,·不论是官式建筑还是民间建筑,使用者都不惜重金对梁枋进行重点装饰处理。因此,斗栱、狮座、员光、雀替、梁托等构件上的木雕极其精细,甚至近于繁缛,其雕刻技艺达到很高水平(图10-2-9、图10-2-10)。

  藻井是以不断向中心悬挑的斗栱交织成网状的天花板结构,外形绚丽夺目,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是匠师展现设计及施工高度技巧的地方。福建的寺庙、廊桥、戏台顶部多施藻井,常见的形式有圆形、四方形、八角形等。祠堂较少饰藻井,民居更为罕见。长乐市鹤上镇岐阳村的九头马民居却在厅堂施精美的藻井。在这组五座宅院并列、每座五个院落、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的建筑群里,门扇、窗户、插屏、梁托等木构件处处精雕细刻,令人拍案叫绝(图10-2-11)。

  根据不同的装修部位、不同的装饰题材,古建筑的木雕采用不一样的工艺做法。屋架等较高远的地方常采用透雕或镂空雕法,栏杆、飞罩等处施用锼空的技法,隔扇、支摘窗等处多采用斗心、拉花的做法,屏风、门当、梁头等处多用浮雕、暗雕等技法,门罩、屏风等处运用透雕、钉凸、混合木雕等技法。

  例如,连城县培田村官厅的屏风、梁架、窗扇采用透雕、浮雕等技法,中厅隔扇“丹凤朝阳”、“龙腾虎跃”、“王侯福禄”、“孔雀开屏”均为九重镏金透雕,精美绝伦。培田村双灼堂的厅堂前八块窗扇上每扇雕刻一个字,连起来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含义深刻(图10-2-12)。

  三、砖雕 砖雕是以砖作为雕刻对象的一种雕饰。砖雕模仿石雕而来,但比石雕经济、省工,也更为精细,因此在福建传统建筑中较多被采用。砖雕的雕刻手法与木雕、石雕相似,结合了圆雕、浮雕、透雕、线刻等技法,画面富于起伏变化,呈现出刚柔并济而又质朴清新的风格。特别是清代砖雕技术在剔地雕的基础上逐渐深化,形成了透雕、深雕、圆雕和多层雕等多种形式,而且在一块砖板上可使用各种技法,作品的层次分明,有景深不尽之感。 按砖的色彩区别,可分为青砖雕饰和红砖雕饰两种类别。砖雕所用的青砖,需要经过筛选泥土、搅拌、踩筋、沉淀、制坯、晾干、入窑、水磨等一系列的过程,最后在窑里烧制成与砌墙大小一致的淡青色水磨砖。深青色的砖质地太硬,容易迸裂。雕刻前匠人逐块挑选,依据画幅层次的要求,将青砖排列开来,依次逐块雕出纹样,然后逐层逐块嵌砌在墙上,形成多层次的画面。砖雕多用在大门门楼、山墙墀头、照壁等处。如滴水檐下、门框上方的位置嵌有长条形的青砖砖雕,两侧有方形的砖雕,或者整个门楣就是一整块砖雕。这种装饰方法既节省造价,看起来又别致清雅。在闽北的武夷山市、邵武市、光泽县等地,精美的砖雕门楼以及外墙装饰随处可见(图10-2-13~图10-2-15)。

  其优美的砖雕艺术既受到徽派砖雕的影响,又吸收了广东砖雕的一些技法,雕工精致细腻,形象生动逼真。砖雕的内容极为丰富,有的雕刻图案寄托了人们祈求生活幸福、四季平安、耕读传家的美好希望,并有着非常明显的教化作用。也有的镂刻雀替、垂花,用磨砖拼成斗栱、漏花砖窗和各种线脚。如武夷山市下梅村参军第的砖雕门楼为五山跌落式,砖雕的题材丰富,有“福禄寿三星”、“紫气东来”、“渔翁得利”、“农夫摘蕉”等图案,以浮雕为主,也有镂空雕,雕刻工艺精细,造型逼真。又如邵武市和平镇黄氏大夫第的门楼,砖雕松、鹤、梅、牡丹、锦鸡等图案,四幅主要画面采用古朴粗犷的写意技法,寓意“松鹤延年”、“富贵长留”、“竹报平安”、“锦绣美满”。 和平镇李氏大夫第的门楼,砖雕内容为“斩颜良”、“华容道”、“长坂坡”、“博望坡”、“千里送京娘”等历史人物故事,以及瑞兽花草等,雕刻精细传神,近于写真。 闽南、莆田的砖雕绝大多数也是属于在已烧好的砖上雕刻的窑后雕,但采用的材料是红砖。红砖非常容易碎,因此多用浅浮雕或线刻技法。砖雕一般施于墙堵、门额等处和厅堂重点部位(图10-2-16、图10-2-17)。红砖砖雕是在尺二砖上绘上花鸟人物图案,再采用浮雕的手法进行雕琢,然后拼成整幅画面,底子涂上白灰泥,红白相衬,醒目美观。

  还有一种做法是采用红砖墙拼花。红砖有六角、八角、圆形、古钱币形、海棠花形等,还有莲花形及带有宗教字样的形状。例如龟甲的六角形代表长寿,八角形代表吉祥,圆形代表圆满,钱币形代表富贵。经此拼砌成的各种图案和文字,装饰在墙面上,增加建筑的美感(图10-2-18、图10-2-19)。不过,由于闽南的石雕作品相当精彩,砖雕与之相比就相形见绌了。在闽中、闽西也有运用砖雕装饰门楼的实例,但不如闽北砖雕精彩。

  四、彩绘 彩绘指覆彩于土木之上的华饰,是对建筑木构、墙面之类的粉刷、涂抹。对木构架的最原始的彩饰是油漆,油漆能防腐防潮,延长木构件的使用时间。彩绘也称彩画,是以绘画方式出现的装饰艺术。它既能发挥油漆的防潮防止腐烂的性能,有保护构件的作用,又能起到非常好的装饰作用。福建民间建筑上装饰的彩画不能采用宫廷建筑的做法,而是由当地匠师自由创作,构图、用色没固定模式,绘画题材的选取更自由,富有地方特色(图10-2-20)。

  福建传统建筑喜用浓烈、鲜明的色彩,尤其在闽南建筑和莆田建筑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充分。但是,不同的建筑形式对彩绘的使用还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建筑的外墙面,寺庙传统的华饰是涂成黄色,祠堂大多涂成红色,民居等其他建筑的墙面则朴素一些,多用灰色或白色。在建筑的内部,寺庙内木构件的彩绘以红色为基调,并常加金漆,显得富丽堂皇;文庙的装饰色彩虽然以朱红色为主,但通常没有过多的彩绘,显得庄重典雅:祠堂的梁柱、门板多以黑色为底,采用深色系的彩绘,给人于肃穆之感。闽南有句俗语“红宫乌祖厝”,说的就是寺庙与祠堂在色彩上的差别。 福建气候潮湿,彩画通常用于房屋的内部,如梁、枋、柱头、斗栱、檩身、垫板、天花、椽头等处。外檐部分一般用砖雕或木雕来装饰,门楼、大门的双墀头、外墙的水车堵以及挡溅墙等处则采用木雕、砖雕或灰塑与彩绘相结合的手法(图10-2-21)。

  如连城县培田村久公祠的木门楼施五重斗栱,斗栱上浮雕彩绘,其中“三娘教子”、“状元跨街”的彩绘精细异常。福建廊桥的桥屋外缘多用油漆漆成红色或蓝色,桥屋中有的雕梁画栋,有的彩绘精美。如政和坂头花桥的桥屋装饰华丽,柱枋均漆成红色并彩绘或书写楹联,八角藻井板壁彩绘人物故事及山水、花鸟,具有极大的观赏性(图10-2-22)。

  五、灰塑 灰塑也称泥塑或彩塑,是对以石灰、细砂等为原料调和而成的灰泥进行艺术造型的一种民间工艺。福建传统建筑盛行在屋脊或墙上施以灰塑装饰,尤其是闽东、闽中、闽北和客家地区运用极为广泛,闽南地区则偏爱将灰塑和剪粘装饰结合起来。灰塑的形式大致可分成三类: 一是浮雕式灰塑。这种形式最为普遍,如在檐口、墀头、山墙面、门楣上、外窗顶等处常用灰塑图案加以装饰(图10-2-23~图10-2-25)。

  二是圆雕式灰塑。这种形式技术方面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一般装饰在门楼或屋顶的正脊、垂脊、翼角等处(图10-2-26)。

  三是立体式灰塑。这是最为复杂的灰塑形式,既要塑出单个的圆雕造型,又要在装饰位置塑出人物、动物、植物、山水、亭台楼阁等作为衬景。在屋檐下俗称“水车堵”的位置、在屋顶的脊堵、在天井上方的挡溅墙都可见到这种形态逼线)。

  灰塑所用的灰泥要事先调制。灰泥的成分各地稍有不同,但基本上配方应包含石灰(用石灰石烧制或海边的蛎壳、贝壳等烧成)、细砂以及棉花(或麻绒),三者按特殊的比例混合调和而成。为增加黏度,常掺入红糖汁或糯米汁。为了延缓干燥,减少裂缝,常加入煮熟的海菜汁。近年也有掺入一点水泥。这几种材料混合之后,需多次搅拌,使其均匀。再用细筛子筛过,除去杂粒,即可加水开始养灰。 养灰就是将加水调制好的灰泥放在大桶中60天左右,灰泥经过化学变化,灰油渗出来,这时黏度最高,最适合制作灰塑。 灰塑作品大多是匠师利用灰泥的可塑性在现场施工完成的。制作圆雕式的灰塑,一般要先用铁丝(或铜丝)拗成骨架、支架,再糊上灰泥,层层加厚,修饰成型。古时也有用竹条或木条当骨材。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生锈,近代有人采用不锈钢丝。一般而言,在屋脊上的龙、凤、螭虎吐草以及人物、花鸟造型都要以铁丝为骨。铁丝的直径约1~3分,但屋脊上的宝塔、龙、凤及螭虎团等因为体积巨大,内部需要直径5分以上的铁条,骨架之下还要伸出一段支脚,插入脊顶之内,以便有效地固定下来。造型较细小的花鸟枝叶,所用铁丝应多作交叉缠绕,以免时间长了灰泥松脱或龟裂。 灰塑多以手捏土而成型,但有些题材可用印模完成,如人物的面孔、武士的盔甲战袍或需要大量重复的构件。人物的头部因有五官,特别是眼、眉、鼻与嘴部的表情,现场施工不容易控制,多用模子印制。盔甲及战甲则分片模印,粘到身体上时依手脚姿态循势变化。 灰塑的颜色呈石灰的浅灰色,有素朴之感。为了增添华彩之气,也可在灰泥中掺入色粉,或者在其造型将干未干之际涂刷色料,这样所制出的灰塑便成为彩塑。彩塑常用的色彩有土朱、朱砂、乌烟、石青及铜绿等。色粉多为矿物质,也有少部分植物性。化学性质的颜料如油性水泥漆等,虽然色彩明亮,且有较多的颜色可供选择,但不耐久。 灰塑的题材广泛,多数是民间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内容和图案,有祈吉避邪的图案,有神话传说、戏文故事中的人物,有龙凤麟狮、花卉果蔬、鸟兽虫鱼等。民间传统建筑正脊的灰塑大多分为三段,中段置福禄寿三仙、麒麟、宝珠、宝塔、葫芦等,两头以龙、鳌鱼、花草为主。客家建筑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以灰塑装饰的门楼美观气派。如培田村的工房门楼为八字形三屋顶砖门楼,在门楼的正脊、翼角、垂脊、披檐、楼额、垂花以及门楼上下层之间挡雨处、石门框两边的门脸等众多部位均饰以灰塑,工艺水平相当高。闽南传统建筑的正脊常做成两端起翘呈燕尾分叉的燕尾脊,加上屋脊上造型生动、鲜艳夺目的饰物,两面山墙伸出的檐下称之为“悬鱼”或“脊坠”的彩塑、剪粘图案,显得更有生机和活力(图10-2-28、图10-2-29)。

  六、剪粘 剪粘也称剪花、剪碗或嵌瓷,是将彩色陶瓷片剪成所需要的形状,然后嵌入未干的泥塑之上而形成的一种装饰艺术。剪粘盛行于闽南地区和同属于闽海系的广东潮汕地区,普遍运用在寺庙、祠堂等公共建筑的屋脊装饰上,民居的屋脊和山墙脊坠也常运用这种装饰手法。剪粘作品极其华丽复杂,单看起来甚至过于烦琐。但由于花饰大都集中在屋脊上部,整个屋顶总体看来并不杂乱。这种特殊的装扮修饰的效果得到闽南、粤东人民的喜爱,甚至盛行于东南亚华人地区。随着清时闽南、潮汕工匠渡海去台,剪粘工艺传到了台湾并受到普遍欢迎。 剪粘是一种现场施工的陶瓷片镶嵌技巧。其工艺有泥塑和剪粘两道工序。泥塑也称打底,要先用铁丝扎成骨架,再用灰泥塑成坯。灰泥的成分包括石灰、壳灰、细砂、麻绒和糯米糊,与水混合,同样要经过养灰的过程。剪粘要先用尖嘴剪将各种颜色的瓷碗片按所需形状大小剪下来,再用平口剪修边缘,由内到外、由上到下地一层一层粘贴或插入未干透的泥塑上,拼贴成人形、动物、花草等图案。为了生动逼真,剪粘的人物头部大多也用模印出来,上白釉汁后进窑烧成。粘凝材料为红糖水或糯米水,粘结后非常牢固,不怕风吹雨打。陶瓷片的颜色亮丽,剪粘作品完成后,泥塑几乎都被五彩缤纷的陶瓷片遮盖住了,因此用剪粘手法装饰的建筑色彩特别明亮,视觉上的冲击力很强。 剪粘外表所粘的陶瓷片在古时是将废旧破损的碗、碟剪成各种形状的小片,从碗边到碗底都可派上用场,如用碗底做花,用瓷片做花瓣。近代用专为剪粘所制的碗,其釉色较一般碗更为鲜艳。近年又有一种新材料,即用预烧好的釉彩瓷片粘在泥塑体上。但是,省去剪的过程,结果反而太过整齐而显得呆板,远不如纯手工的剪粘那样造型生动。 剪粘是将剪好的瓷片嵌入未干的泥塑上面,在捏塑灰泥时要稍瘦一些,才有足够的余地嵌上瓷片。依各种题材有不同角度的插法。如龙头的瓷片以斜角嵌入,龙身鳞片的角度较平,虎、豹、狮、象的身体可平贴。为使云朵或螭虎的螺纹清晰,有一种贴法是留出白灰的细框,白框稍稍盖住瓷片,使边缘线条柔顺。 剪粘是一种在建筑屋脊上现场制作的艺术,具有即兴创作的特点,因此剪粘重视构图与花鸟人物的姿态,适合远观,不大适合近看。剪粘作品长期暴露在阳光和雨水中,日晒后温度上升,雨淋时温度骤降,此时陶瓷片可能会断裂。因此剪粘在屋脊上无法保持完整,大约每隔30年就要进行重修。 剪粘装饰在全国独树一帜。闽南的宫庙、祠堂等公共建筑大量运用剪粘的装饰,外观相当华美绚丽。虽然有人评议它过于纤巧烦琐,不如北方建筑浑厚雄伟,但这种装饰却使福建建筑呈现了多彩多姿的特色(图10-2-30~图10-2-32)。

  七、陶塑 陶塑是福建传统建筑重要的装饰手法之一。秦汉时期陶塑已经用到建筑上,如武夷山市城村汉城遗址、福州市屏山南面汉代建筑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致的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建筑屋檐的装饰已较丰富。宋代烧制的千佛陶塔,是福建古代建筑的一个亮点,反映了当时福州陶瓷工艺水平的高超。用陶土塑成所需形状后烧制而成的装饰构件,多用于屋脊和屋面,如板瓦、筒瓦、勾头、滴水、吻兽、仙人走兽以及脊上镇邪的瓦将军(也称风狮爷)等(图10-2-33)。

  陶塑可分为素色和彩釉两类,素色是原色烧制,釉陶是在土坯烧制前先涂上一层釉。釉陶色泽鲜艳,防水防晒,经久耐用,但造价较高。陶塑材料较粗重,成品主要靠烧制而成,实用性强,但工艺不如灰塑精致、逼真,适合用在距离较远的屋脊上,构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就可以了。 交趾陶是盛行于广东、福建、台湾一带的陶艺作品。交趾陶又称交趾烧。“交趾”两字,按礼记中所谓“南方日蛮,雕题、交趾”,指南方蛮人坐臣卧时,两足相交。汉代交趾郡在今广东以南、越南以北一带。如此看来,所谓交趾陶是指来自广东以南一带的陶艺。交趾陶是一种上釉入窑烧制的陶艺,烧的温度一般在900摄氏度之间,属于低温陶。它的釉药色彩丰富,可作细腻的艺术表现,但硬度不够,容易断裂,因此陶匠师制作时,尺寸无法放大。 若要作一尊较大的动物,通常要分解成数小片分开烧制,完成之后再拼合。交趾陶多作为脊饰,也常置于建筑物入口正面墙上、大门两侧以及对看墙上(图10-2-34~图10-2-36)。

  八、水车堵 水车堵也称水车垛,是在建筑物墙上靠近屋檐处的一种水平带状装饰,堵内布置山水人物泥塑或交趾陶艺。“水车堵”这个名词流行在闽南与台湾、澎湖一带的建筑匠界。闽南传统建筑的水车堵被设计在墙体上方靠近檐口的部位。也有在重檐歇山屋顶上檐下方的围脊,或是廊墙上方,或正面门楣或窗子之上(图10-2-37)。

  如泉州民居的水车堵多出现在正面檐口下、门楣之上或入口左右廊墙之上,也有在山墙外侧的鸟踏上。水车堵的两端要有自然的收尾。在正面檐口下时,两端以墀头(闽南称为景)为框(图10-2-38)。

  若在山墙上,通常不作框。水车堵本身常分段,划分为堵头(犹如梁枋彩画的藻头)、堵仁(犹如梁枋彩画的枋心)。较长的水车堵常分隔为三段,每段之间以堵头分隔。 堵头起框边作用,是水车堵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工艺。工匠在现场以精细的灰匙制作,塑出粗坯,再以硬纸片描绘堵头图案上去。硬纸片可重复使用,使左右图形对称。堵头的图案多为螭龙、蝴蝶、蝙蝠或云雷纹,线条极为细致,通常只有二分或三分宽度,但凹入的深度多达八分或十分。剔地的部分漆靛青或土朱色,线条则留出白边,颜色对比强烈,非常醒目。 堵仁是装饰主题安置之处。题材多为历史故事,也有表达忠孝节义内容,或祥瑞景物、男耕女织、渔樵耕读等。有的古建筑还塑造出一个生活场景,有楼台、亭阁、山水、小桥、树木、花鸟等,再布置士农工商或仕女、儿童的泥塑人物,诉说一个故事情节,颇为生动。 水车堵虽然是一种建筑装饰,但是它仍具有墙头收头的作用,使墙体有顶,成为墙的边缘,其上通常可衔接瓦片或梁柱结构。重檐歇山顶的博脊,有如腰带一样环绕下檐瓦顶一圈,其作用如同屋脊。因此,水车堵有时还兼有屋脊、悬挑及止水的功能。因具备悬挑作用,所以很像古代砖塔出檐的叠涩,层层出挑的砖线如同阶梯,颇为秀丽。 因具备屋脊的功能,所以水车堵的断面细部如同脊身,上下凸出,而中部凹入。总之,水车堵实际上具有装饰、收边、止水、悬挑与压瓦的作用。它的功能增多,成为较复杂的构件,往往需由专业的匠师承制。

  后记 我出生在诏安,福建最南边一个滨海的小县城。我家旁边不到100米的地方有一座文昌宫,清代建的,占地将近1200平方米,供奉的是历代读书人崇拜的文昌帝君。我小时候经常到宫里玩,对宫里那些精美的木雕、石雕惊诧不已,这是哪路神仙才能做得出来啊?!文昌宫外的古街还有石牌坊,共有七座之多,也是精雕细琢,气势不凡。我参加工作后还专程回去看过,20年不见,那些牌坊怎么就缺胳膊少腿,残破不堪了?有的还被人砌进围墙里,实在让人痛惜。 8岁时我随我们全家下放到老家漳州天宝镇的洪坑村,一住就是11年。村里有几十座现在看来堪称经典的古民居,听老人说当地俗语“有洪坑厝也没洪坑富,有洪坑富也没洪坑厝”,说的就是我们洪坑村的古厝。古厝用大条石砌基,墙壁用青砖屋顶铺红瓦,人称“青砖石壁脚”。村里还有一座清康熙年间用石头砌筑的三层圆楼,风格浑厚,造型也很奇妙。我印象里的那些老房子,雕梁画栋,门户相连,下雨天在里面穿来穿去也不会被淋湿。 当时我年纪还小,天天走街串巷在古厝里穿行,不觉得村里的建筑有多漂亮。现在跑过了大半个中国再回头来看,洪坑村的建筑空间、布局和装饰还是值得今人好好学习、借鉴的。不过现在生活好过了,人们也嫌老房子挤了,纷纷在村的外围盖起小楼房。留在老房子里的住户大都是经济差的孤寡老人,脏、乱、差成了洪坑古村的代名词,从前的繁华、热闹慢慢的变成了记忆。就此使我更明确了一个理念:传统建筑保护刻不容缓,而月任重道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传统建筑的调研工作。特别是近10多年来,我承担了福建省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改造和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我带着我的学生基本走遍了省内的城镇和村落,收获颇丰。我对福建的古建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也领悟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壮丽辉煌、博大精深,深深地为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造所折服。福建优秀的古建筑从建筑的整体环境到单个建筑形象,从建筑的某个局部到具体装修细部,都是那么和谐、完美,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我不止一次对学生们讲,我们这个专业在校园里是找不到实验室的。我们的实验室在古城、在聚落、在乡村,那里才是我们建筑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基于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喜爱和眷念,我在五年前萌生了编写关于福建古建筑的书籍的想法。这一设想得到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艺术设计图书中心李东禧主任的鼓励、支持并付诸实现,在此谨向沈元勤社长、李东禧主任、唐旭副主任和“中国古建筑丛书”的责任编辑表示衷心感谢!在我主持福建省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过程中,福建工程学院的李华珍副教授负责历史人文等资料的编写工作,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的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承担了建筑测绘、图纸绘制工作,在本书中我引用了相关的资料,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在进行福建传统建筑调研过程中,得到了诸多建筑界、文物界领导、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在本书编写、修改过程中,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研究员郑国珍先生,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黄汉民先生给予很多指导,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本书编写时,泉州市古建中心姚洪峰高级工程师提供了珍藏的宝贵资料,研究生吴鲁薇、林禛浈、孙雪燕等人帮助整理有关联的资料和插图,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戴志坚2015年4月于厦门

  戴志坚 男,漳州市人,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工学博士。现为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建筑历史学科带头人。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生土建筑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廊桥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会长;福建省民族民间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立法工作专家组成员;福州市、厦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主要学术成果:出版《福建民居》、《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中国廊桥》、《福建土堡》等专著9部,参编4部,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陈琦 女,漳州市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副研究员,曾任福建工程学院监察审计处处长。

  城村汉城遗址古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西汉时期闽越国王城,年代上限不早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下限止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土占地面积约48万平方米国家级

  崇武所城城堡惠安县崇武镇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城墙石构占地面积约37万平方米国家级

  大京所城城堡霞浦县长春镇大京村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明万历二年(1574年)扩建城墙石构城墙长2815米省级

  赵家堡城堡漳浦县湖西畲族乡赵家城村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扩建,崇祯七年(1634年)续建城墙土石构占地面积约10800平方米国家级

  鼓山涌泉寺寺庙宫观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半山腰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明天启七年(1627年)、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木构占地面积16000多平方米省级

  华林寺大殿寺庙宫观福州市鼓楼区华林路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建,1986年落架迁建木构建筑面积572平方米国家级

  泉州开元寺寺庙宫观泉州市鲤城区西街唐垂拱二年(686年)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建,清代修建木构占地面积约78000平方米国家级

  安海龙山寺寺庙宫观晋江市安海镇型厝村隋代始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修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扩建木占地面4250平方米国家级

  南普陀寺寺庙宫观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唐代始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建,现主要建筑为民国时重修或重建木构占地面积30000多平方米省级

  三平寺寺庙宫观平和县文峰镇三坪村唐咸通七年(866年)建,现主要建筑为清代重建木构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省级

  清净寺寺庙宫观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建,元至大三年(1310年)重修,元至正十年(1350年)、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和扩建石构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国家级

  泉州天后宫寺庙宫观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修、扩建木构占地面积7200多平方米国家级

  西陂天后宫寺庙宫观永定县高陂镇西陂村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土木结构占地面积6435平方米国家级

  元妙观三清殿寺庙宫观莆田市荔城区梅园东路唐贞观二年(628年)建,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重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修木构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国家级

  青礁慈济宫寺庙宫观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建,现存主体建筑为清代重修木构占地面积3060平方米国家级

  白礁慈济宫寺庙宫观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建,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并增建前殿木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国家级

  临水宫寺庙宫观古田县大桥镇中村唐贞元八年(792年)建,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木构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国家级

  平和城隍庙寺庙宫观平和县九峰镇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建,清代多次重修木构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国家级

  东山关帝庙寺庙宫观东山县铜陵镇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正德三年(1508年)扩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建木构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国家级

  建瓯东岳庙寺庙宫观建瓯市城东东晋始建,明代重建,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修木构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国家级

  陈太尉宫祠堂罗源县中房镇大官口村唐末为高行先生祠,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扩建为太尉宫,明代、清代扩建木构占地面积1155平方米国家级

  闽王祠祠堂福州市鼓楼区庆城路系五代时闽王王审知府第,北宋开宝七年(974年)重修,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重建木构占地面积1621平方米省级

  林则徐祠堂祠堂福州市鼓楼区澳门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木构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国家级

  德远堂祠堂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明代始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木构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国家级

  中湖宗祠祠堂平和县九峰镇西街大洋陂巷明弘治五年(1492年)建,历代重修木构占地面积1490平方米省级

  陈埭丁氏宗祠祠堂晋江市陈埭镇岸兜村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建,清代四次大修木构占地面积1359平方米国家级

  衙口施氏大宗祠堂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建木构占地面积1451平方米国家级

  湖头贤良祠祠堂安溪县湖头镇湖二村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木构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国家级

  贡川陈氏大宗祠祠堂永安市贡川镇集凤村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木构占地面积3027平方米市级

  廉村陈氏宗祠祠堂福安市溪潭镇廉村明初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建木构占地面积1040平方米

  双溪陆氏宗祠祠堂屏南县双溪镇双溪村北宋熙宁年间建,现有规模形成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木构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县级

  芷溪黄氏家庙祠堂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建,嘉庆元年(1796年)重建木构占地面积3021平方米省级

  官田李氏大宗祠祠堂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建,宣统元年(1909年)大修木构占地面积约5600平方米国家级

  福州府文庙文庙福州市鼓楼区圣庙路唐大历七年(772年)建,现存建筑为清咸丰元年(1851年)所建木构占地面积7552平方米国家级

  泉州府文庙文庙泉州市鲤城区中山中路唐开元末年建,北宋太平兴国初移建今址,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木构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国家级

  安溪县文庙文庙安溪县凤城镇大同路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建,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迁今址,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木构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国家级

  建瓯文庙文庙建瓯市仓长路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建,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木构占地面积4688平方米国家级

  漳州府文庙文庙漳州市芗城区修文西路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建,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重修木构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国家级

  杨阿苗民居民居泉州市鲤城区江南街道亭店村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历时13年完工木构占地面积1349平方米国家级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民居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清咸丰五年(1855年)开始兴建,至宣统三年(1911年)全部完成木构占地面积30000多平方米国家级

  蓝廷珍府第民居漳浦县湖西畲族乡顶坛村清康熙末至雍正五年(1727年)建木构占地面积约4400平方米国家级

  莲塘别墅民居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海沧新街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二年(1904~1906年)建木构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省级

  大宗伯第民居莆田市荔城区长寿街庙前路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建木构占地面积2833平方米省级

  沈葆桢故居民居福州市鼓楼区宫巷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修茸木构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国家级

  宏琳厝民居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建,历时28年落成木构占地面积17832平方米省级

  雷世儒宅民居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建木构建筑面积701平方米

  洋里民居民居福鼎市白琳镇翠郊村清乾隆十年(1745年)建,历时13年完成木构占地面积10560平方米省级

  泰宁尚书第民居泰宁县杉城镇尚书街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建木构占地面积5220平方米国家级

  厚丰郑氏大厝民居尤溪县西滨镇厚丰村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历时10余年完成木构占地面积4485平方米国家级

  西城卢家大院民居尤溪县西城镇团结村清末始建,1927年扩建,历时5年竣工木构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省级

  下梅大夫第民居武夷山市武夷街道下梅村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木构占地面积932平方米省级

  培田继述堂民居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清道光九年(1829年)建,历时11年建成木构占地面积6900平方米国家级

  彩映庚宅民居清流县赖坊乡赖安村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建木构占地面积449平方米省级

  二宜楼土楼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清乾隆五年(1740年)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落成土木结构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国家级

  齐云楼土楼华安县沙建镇岱山村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土木结构平面椭圆形,东西长62米,南北宽47米省级

  锦江楼土楼漳浦县深土镇锦东村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始建,嘉庆八年(1803年)续建土木结构圆楼外环直径58.5米国家级

  厥宁楼土楼平和县芦溪镇芦丰村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建土木结构由圆楼和“楼包”组成,圆楼直径77米县级

  西爽楼土楼平和县霞寨镇西安村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建土木结构方形土楼,宽86米,长94米

  承启楼土楼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始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落成土木结构占地面积5371平方米国家级

  怀远楼土楼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历时5年建成土木结构占地面积1384平方米国家级

  振成楼土楼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1912年建,历时5年建成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国家级

  和贵楼土楼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清雍正十年(1732年)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1547平方米国家级

  遗经楼土楼永定县高陂镇上洋村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始建,咸丰元年(1851年)竣工土木结构占地面积10336平方米省级

  福裕楼土楼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清光绪六年(1880年)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国家级

  田螺坑土楼群土楼南靖县书洋镇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步云楼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建;和昌楼元末明初建,1953年重建;振昌楼1930年建;瑞云楼1936年建;文昌楼1966年建土木结构由5座土楼组成国家级

  安贞堡土堡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竣工土木结构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国家级

  福临堡土堡永安市青水畲族乡过坑村清乾隆年间建,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重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省级

  芳联堡土堡大田县均溪镇许思坑村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续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3350平方米国家级

  安良堡土堡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建,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重建,历时5年建成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国家级

  琵琶堡土堡大田县建设镇建国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历代修茸土木结构占地面积850平方米国家级

  茂荆堡土堡尤溪县台溪乡盖竹村清光绪八年(1882年)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省级

  天六堡土堡尤溪县台溪乡书京村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省级

  瑞庆堡土堡尤溪县台溪乡书京村清光绪六年(1880年)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省级

  聚奎堡土堡尤溪县中仙乡西华村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6552平方米省级

  双元堡土堡沙县凤岗街道水美村建于清道光晚期,同治元年(1862年)竣工土木结构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省级

  泰安堡土堡漳平市灵地乡易坪村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成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省级

  大兴堡土堡德化县三班镇三班村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3648平方米县级

  岐庐土堡闽清县坂东镇溪峰村清咸丰三年(1853年)建,咸丰八年(1858年)完工,同治年间加固扩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4448平方米县级

  东关寨土堡福清市一都镇东山村清乾隆元年(1736年)建石土木结构占地面积4180平方米省级

  洛阳桥桥梁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一惠安县洛阳镇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建,历时6年竣工石构原桥长1106米,现桥长731米国家级

  安平桥桥梁晋江市安海镇一南安市水头镇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建,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建成石构原桥长2700米,现桥长2255米国家级

  江东桥桥梁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和龙海市角美镇交界的九龙江北溪南宋绍熙年间设浮桥,嘉定七年(1214年)建石墩木梁桥,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改建石梁桥,1928年改为公路桥,现尚可见五座桥墩和两跨桥面石构桥长1000米,每条石梁重100吨以上国家级

  龙江桥桥梁福清市海口镇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建,宣和六年(1124年)建成石构桥长476米国家级

  迥龙桥桥梁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唐天复元年(901年)建,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重修,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再修石构桥长66米省级

  万安桥桥梁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建,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石墩木拱廊桥桥长98.2米,5墩6孔国家级

  千乘桥桥梁屏南县棠口乡棠口村南宋理宗年间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复建石墩木拱廊桥桥长62.7米,1墩2孔国家级

  鸾峰桥桥梁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明代始建,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建木拱廊桥桥长47.6米国家级

  田地桥桥梁古田县鹤塘镇田地村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建,1935年重修木拱廊桥桥长42米国家级

  洋后桥桥梁政和县外屯乡洋后村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建木拱廊桥桥长34米省级

  坂头花桥桥梁政和县杨源乡坂头村明正德六年(1511年)建,1914年重建石拱木构廊桥桥长38米县级

  会清桥桥梁永安市贡川镇集凤村始建年代不祥,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重修,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再修石拱木构廊桥桥长41米省级

  云龙桥桥梁连城县罗坊乡下罗村明崇祯七年(1634年)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修石墩木构廊桥桥长81米,5墩6孔省级

  永隆桥桥梁连城县莒溪镇壁洲村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石墩木构廊桥桥长100米,3墩4孔省级

  五福桥桥梁松溪县渭田镇渭田村明永乐九年(1411年)建,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建石墩木构廊桥桥长109.5米,4墩5孔县级

  开元寺东塔(镇国塔)、西塔(仁寿塔)塔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前的两侧庭院东塔于唐咸通六年(865年)建木塔,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为砖塔,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改为石塔,淳祐十年(1250年)建成;西塔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建木塔,南宋淳熙年间改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改为石塔,嘉熙元年(1237年)建成石构八角五层空心,东塔高48.24米,西塔高44.06米国家级

  万寿塔塔石狮市宝盖镇宝盖山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建石构八角五层空心,高22.86米国家级

  六胜塔塔石狮市蚶江镇金钗山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建,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修,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再修石构八角五层空心,高36.06米国家级

  崇妙保圣坚牢塔塔福州市鼓楼区乌石山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建,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重建石构八角七层空心,高34.74米国家级

  罗星塔塔福州市马尾区罗星公园宋代始建,明天启四年(1624年)重建石构八角七层空心,高31米国家级

  瑞云塔塔福清市瑞云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建,历时10年完成石构八角七层空心,高34.6米省级

  圣寿宝塔塔长乐市吴航街道南山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建石构八角七层空心,高27.4米国家级

  释迦文佛塔塔莆田市城厢区广化寺东侧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以前,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重修石构八角五层空心,高30.6米国家级

  天中万寿塔塔仙游县枫亭镇塔斗山五代年间建,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重修石构五层方形实心,高7.4米国家级

  聚奎塔塔邵武市和平镇水口山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历时20余年建成砖构六角五层空心,高27.81米省级

  塔口庵经幢经幢漳州市芗城区大同路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重修石构高7米省级

  “黄阁重纶”石牌坊牌坊福清市利桥街明崇祯元年(1628年)建石构十二柱三间五楼省级

  东门石牌坊牌坊仙游县鲤城街道东门村清道光五年(1825年)建,历时30年建成石构四柱三间五楼省级

  漳州石牌坊(包括2座明代石牌坊,2座清代石牌坊)牌坊明代石牌坊位于漳州市芗城区香港路双门顶,清代石牌坊位于新华东路岳口街“尚书探花”坊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建,“三世宰贰”坊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建,“勇壮简易”坊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建,“闽越雄声”坊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建石构十二柱三间五楼国家级

  “中正和平”石牌坊牌坊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西坑村明崇祯九年(1636年)建石构十二柱三间五楼省级

  “绩光铜柱”石牌坊牌坊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顶溪头村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建石构四柱三间三楼省级

  “孝友无双”木牌坊牌坊古田县鹤塘镇鹤塘村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1983年大修木构十二柱三间三楼省级

  赵西源百岁木牌坊牌坊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重建木构十二柱三间三楼市级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