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极限的追梦人
发表时间: 2023-12-13 来源:新闻中心
距离“雪龙”号载着圆满完成各项科考任务的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回归已经一个多月了。一个月来,很多队员在重归本职工作的同时,仍在忙于此次南极科考的后续工作。
那是地球的寒极、旱极、风极,而科考队员们就是挑战极限的追梦人。在那160多个追梦的日子里,我国第30次南极科考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由于在南极内陆停滞时间超过两个月,工作长期处在无菌的环境下,导致免疫力下降,叶超回国后不得不经过两周的修养,身体才有所好转。最近身体刚恢复,他又扑到各种工作中去了。
叶超是宝钢南极泰山站项目经理,担任南极科考第30次队泰山队副队长、泰山站副站长,这是他第一次去南极。
“担任泰山站副站长是一份特殊的荣耀,但也更加是一种责任。”叶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说。
建设南极泰山站是第30次队考察的重中之重,是我国极地考察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然而,当国人隔着电视屏幕看见泰山站在万里之外的南极大陆拔地而起之时,很少有人了解队员们建站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艰辛。
因为没有一点外界资源可以调动,在南极开展工程建设,少一颗螺丝钉都可能会导致建设任务没办法完成。然而,泰山站建站过程中却仍数次遭遇施工器械严重故障的危机,尤其是队伍到达内陆出发基地开展工作的第一天,最重要的两台卡特吊车中的1台竟然出现机械故障。
“当卡特吊车故障发生且知道无法修复时,整个泰山队沉默了。”叶超回忆说。
面对危机,泰山站三位队长一边迅速提出“泰山队任务不变、信心不变”的要求,一边沉着冷静地思考对策。次日,叶超等人拿出了通宵赶制出的替换方案,使建站压力得以缓解。
同时,南极内陆一向拥有“极限施工”的称号,自然环境对施工的影响更是家常便饭,队员们就想出各种对策见招拆招。由于受大风影响,泰山站外墙板安装时在起吊过程中晃动得太厉害,泰山队就提出先施工迎风面、再施工背风面,起吊时吊机完全靠近建筑;国内与南极温差将近50摄氏度,使得原来一一编号对位的建筑木檩条全部变形,而且就连整个钢结构建筑体都缩小了两公分左右,队员们就在现场调节木檩条与钢结构之间的间距,确保了外围护板与钢结构紧密结合,使外保温系统“天衣无缝”。
“由于工作强度大,队员们身体的热量损失迅速,除了一日三餐外,每两个小时需要加餐一次,补充能量。尽管如此,由于平均每天持续工作13小时,最后回到中山站时大家的体重平均减轻了14斤!”叶超说。
正是由于队员们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寒,顶着每秒10~15米的风速,克服了低气压、暴雪、极端干燥、强烈紫外线伤害、混乱生物钟、艰苦饮食起居等一系列问题,才有了泰山站的按时完美交工。
时间紧、任务重,是此次科考的一个特点。要等到第一批运送物资到泰山站的队员们返回后,科考队才能出发,所以整个科考时间比原计划缩短了半个月。为此,格罗夫山队多次细化研究野外实施方案,最终安全顺利、按质按量地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
“我们一共是9个队员,科考任务最重要的包含冰雷达探测、天然地震观测、地质与矿产资源考察项目、生态环境考察项目、冰盖进退与古气候事件考察等六个项目。”桂林理工大学教授、第30次队格罗夫山考察队队长缪秉魁向记者介绍说。
尽管这已经是缪秉魁第三次参加南极科考,但担任队长一职对他来说仍是首次,如何保证队员在安全前提下达成目标是他的最大压力。“很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位经验很丰富的老机械师李金雁,他曾六次到格罗夫山考察,是我们的活地图。”缪秉魁笑言。
尽管如此,南极冰盖上随处可见的冰裂隙却仍旧像一道道地狱之门,随时有可能吞噬在冰面上考察的科研工作者的生命。就在队员们从格罗夫山考察返回途中,所乘坐的一辆雪橇就差一点掉进一条两米左右的冰裂隙,使他们与死神擦肩而过。
此次考察是我国南极科考上的大满贯。从格罗夫山考察队找到的583块陨石样品,到初步摸清格罗夫山中心地带哈丁山地区的冰下地形,到10台地震仪的安装,再到对格罗夫山地质与矿产资源进行的调查,都让队员们骄傲。
“南极的科考成果是一个国家科学实力和水平最直接的象征。”缪秉魁表示,目前所有的科考项目仍在进行着下一步的工作规划,比如对采集的陨石进行进一步分类、命名、编号并获得国际陨石协会命名委员会批准;通过冰雷达数据来进行冰下地形分析;通过天然地震仪记录每天的地震信息;其他项目也都在开展一系列室内研究工作等。
除了泰山站建站和格罗夫山科考外,首次实现环南极大陆航行、86小时完成维多利亚新站址地勘任务、填补南大洋断面大纵深综合观测空白等都是此次科考的亮点成果。
与此同时,成功救援俄船并自行脱困,临危受命搜寻马航失联客机,也让此次南极考察非常关注。“救援是一种义务和责任,为我国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缪秉魁说。
由于出色地达成目标,4月24日,载誉归来的第30次南极考察队代表在受到接见。
“泰山站的建成不仅有助于增强我国南极考察能力,提升我国南极科学研究水平,特别是巩固我国东南极传统科研优势,更有助于我国行使在东南极格罗夫山哈丁山特别保护区的管理权力,拓展我国在南极的活动空间。”中国海洋局极地办主任曲探宙在接受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说。
关于未来我国在南极的发展前途,很多参与南极科考的队员都抱有坚定的信心。
“我国在南极科考的支撑能力和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下一步在科学决策上还应加强科考、科研方面的实力和水平建设。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缪秉魁表示。
“能够达成目标,靠的是必胜的信心与坚持不懈的埋头苦干。我们要把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传递给每一位科考队员!”叶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