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湖南湘江鱼类的报告

发表时间: 2024-07-04 来源:新闻中心

  午饭前晒网整理渔具是渔民易国军每天的工作之一。他的梦想是努力攒钱,“不让孩子也在水上漂泊一辈子”。 (涂新辉 摄)

  城市在追求工业发展和经济数据的过程中,污水的直排入江、黄金水道“肠梗阻”和酷渔滥捕行为,影响湘江水体,破坏鱼类家园,进而使城市生态体系“受伤”。调查显示,湘江历史上的鱼类资源曾有159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147种,2012年的调查发现,又有5种鱼灭绝、12种鱼迟迟未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湘江流域的环保现状,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说到江和鱼,人们都会很自然地吟诵起的这句诗词。

  然而,在湘江两岸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污水排入江中,拦江筑坝等水上工程持续不断的增加,鱼类的家园被破坏,鱼类族群在减少,鱼群游弋湘江成了老人们的记忆。短短30年来,5种鱼绝迹湘江,12种鱼成为稀客。鱼类资源减少,任由了湘江水体浮游植物孳长,水域生态平衡被打乱的后果,导致两岸人们赖以生存、生活的水资源被破坏。

  轻视一条鱼的存在,也许会让你变得饥渴难耐。这绝非危言耸听。致力于水产生物研究的专家们呼吁:给鱼一条活路,也是给我们自己一条出路。

  在岸上蛰伏了近三个月,7月1日,湘江长沙段的禁渔期一过,他驾起自己的渔船,带上自己织起的新网,在湘江大桥到霞凝港一带捕鱼去了。“今年六七月间水多,水深,打上的鱼并不多,可能天放晴一段时间,会好些。”

  渔获物变少,龙长红感受深刻。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每次出手,他少有空网而归的情况。“一网放下去,多的时候能捕到几百斤,平均一天来总有五六十公斤的收获。”1990年左右,他一年捕鱼有三四万元的收入,多的时候能有六七万元,养活一屋人绰绰有余,“那时候,细鱼子还没看在眼里,捕上来后,选出来直接丢到江里去。”

  而今天,他的两条9米多长、3.5吨吨位的船,常常停在江边,“平均一天能捕个十几斤,已经笑扯哒”。他算了算,在2013年,打鱼的收入约五六万元,已不足以让一家人过好日子,禁渔期或是闲下的时候,总要到岸上找点其他活来干。

  湘江干流在湖南省内全长670公里,沿途接纳了大小支流2157条。鱼类资源的减少,正在为湘江的生态敲响警钟。

  “捕获的家鱼少,成年鱼少,由此可见江里鱼类资源还是缺乏。”长沙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副站长秦德忠介绍,根据长沙市最近一次即2012年对湘江长沙段鱼类资源的调查显示,从渔民渔获的品种来看,湘江下游渔业资源以鲤、鲫、黄颡鱼、鲶等定居性鱼类为主,90%以上;青、草、鲢、鳙、鱤等江河半洄游性鱼类比例较小,已从湘江梯级开发以前的40%以上降至10%以下。从捕捞渔获物年龄组成来看,主要经济鱼类虽有一定的年龄梯度,但仍以低龄鱼为主。

  长沙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从此次调查中,还掌握了最新的湘江长沙段的鱼类资源如下的变化趋势:

  定居性鱼类,如鳜鱼、鲤、鲫、黄颡鱼、鲶鱼、乌鳢等,是湘江中常见鱼类。尤其是鳜鱼,在数量上占非常大的优势;短距离洄游性鱼类,如长春鳊、大鳍鳠、黄尾鲴、翘嘴鲌、蒙古鲌、大口鲶等,在湘江鱼类资源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江湖半洄游性鱼类也就是鲢、鳙、草鱼、青鱼“四大家鱼”,因湘江中下游航电枢纽工程造成的水文情势变化破坏了湘江“四大家鱼”产卵场、造成的阻断极度影响“四大家鱼”亲本洄游和鱼苗孵化通道,致使其早期鱼苗发生量大量减少;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如中华鲟、长江银鱼等更是珍贵,它们从东海到长江水域,洄游过程中坏因多,如捕捞,大坝阻扰等。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产卵地,可能还会面临产卵场已经遭到破坏的现状。

  此外,斑点叉尾鮰、鳄龟等外来物种的后代,也在占领湘江流域部分生物的生存空间,对其他生物造成威胁。

  鱼类资源不仅仅支撑渔业的发展,更是物种的延续。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伍远安更关注物种的延续。这位研究了30多年湘江鱼类资源的权威专家,在大脑里有个记录每一种在湘江里留过痕迹的鱼种的文件夹:湘江历史上曾有各种鱼类159种;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湘江湖南段有鱼类为147种;在最近的一次资源调查发现只有142种了。“短短的30多年里,就有五种鱼在湘江绝迹。人类失去的将不仅是食物,而是种质资源。”伍远安说。

  湘江作为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网的一部分,是长江水系高等级航道布局方案的“一横一网十线”中的一线。近年来,航道建设步伐加快,在衡阳以下河段,相继开工建设了大源渡航电枢纽、株洲航电枢纽和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在衡阳以上河段,相继开工建设了潇湘水利水电枢纽、近尾洲水利水电枢纽和浯溪水电枢纽。湘江株洲至岳阳2000吨级航道建设工程即将开工;湘江干流永州以下至岳阳的渠化工程建设正在慢慢地展开。

  而这条江正是长江“四大家鱼”三大产卵场之一,向上从常宁张河铺至衡阳香炉山、云集潭之间长达88公里的江段上,以下直至湘江到洞庭湖入口之间河段,是家鱼受精卵的孵化江段。

  急流型河流ECO因为湘江肠梗阻,而变成一串串水流相对静态的库区,水温降低、水流减速,水上工程的建设不仅使湘江水体生态条件发生了改变。“各种水上工程,成了鱼儿无法跳跃的‘龙门’,特别是洄游性的鱼类,它们的繁殖地是固定的,一旦洄游通道被切断,就无法产卵,致使鱼类资源减少。”湖南农业大学水产系教授肖调义分析说。

  在环保人士看来,环境污染加速了水体生态的变化,破坏了鱼类的生存环境,是湘江鱼类资业减少的另一原因。来自长沙渔政站的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是湘江水的三大污染源。其中湘江流域排放生活垃圾污水每年达12亿吨,占全省总排放量的45%,在湘江污水排放中占较大的比重。

  而人类的酷渔滥捕直接阻断了鱼类野外资源的供给。长沙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的工作地点就在橘子洲南侧的一条船上,站在船上有如走凌波微步。副站长漆玉学打趣地说,在湘江生态保护系统中,湘江长沙段80公里的水域,哪里鱼多,哪里鱼少,哪里是非法捕捞者出没的地方,渔政人员都了如指掌。

  “长江已经养不起14万渔民了,在长江流域退捕还鱼,引导渔民逐步退出天然捕捞。”

  “渔业资源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建议禁渔,不是3个月,而是365天,不是一年,而是十年!”

  长沙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副局长毛晓介绍,从2008年开始以来,长沙就开始实施湘江长沙段春季禁渔制度,并系统地组织并且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包括渔政部门以及社会单位和公益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增殖放流活动中来。

  长沙在每年的春季、夏季都会不定期向湘江里投放鱼苗,有的亲本鱼苗还要驱车到上游放流,近五年来,总计放鱼几千万尾,比较有效地促进了资源量的保持。2005年湘江长沙段鱼类年捕捞量为101355吨,2007年为93000吨,自2008年起鱼产量开始以每年5%左右速度递增,2010年捕捞量达到104328吨。

  “在鱼类最适合于繁殖的季节进行增殖放流的同时,为期3个月的禁渔是对它们的另一种保护。”开福区农林水利局水产高级工程师陈新民介绍说,今年是长江流域实施禁渔期制度11周年。

  不管是增殖放流,还是禁渔,渔业部门在拯救鱼类资源的过程中总有几丝无奈。“有的人把放流当作放生,不管什么物种都往江里放,特别是一些外来物种,放下去,以鱼为食,反而帮了倒忙。”

  “鱼类资源的保护不单单是渔业和水产部门,还涉及到航运、水利、电力、环保等多方利益,还关乎上游和下游,多部门的利益如何取舍、举措如何联动,更是一种考验。”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坦言。

  针对大坝建设与鱼类洄游通道的矛盾,在大坝主体的旁边建一条鱼道,让鱼群有可以溯流而上的通道,被认为是一种折中方式。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就在大坝一侧留出了“鱼道”。这条“洄游通道”大约有3米宽、570米长,鱼道内的槽身横断面为矩形,用隔板将水槽上、下游的水位差分成若干个小的梯级,坡度逐格上升,鱼儿可在鱼道中“逆流盘旋而上”至上游。

  基于近年来鱼类资源衰退的事实,湘江干流老的枢纽工程,如大源渡和株洲航电枢纽将补建鱼道。而正在建设的水利工程在设计上已留出鱼道。从理论上讲,鱼道建成之后,湘江里的洄游性鱼儿又能一路无阻地通过这一些“生命通道”,在每年的繁殖季从洞庭湖溯流而上,回到衡山的大源渡附近生宝宝了,而鱼翔浅底的情景或将成为未来长沙的又一实景。

  铺开湖南省地图,能够正常的看到蜿蜒的湘江像条线,将永州、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岳阳8个市串起来,直达洞庭湖,再通江达海。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湘江流域内人口超过4000万人,城镇密集、工业集中、经济发达,流域内GDP占湖南省的60%。由此可见,湘江不仅是一道风光水带,还是黄金水带,更是流域内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摇篮。

  那么,如此的实力,能是一条鱼改变的吗?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伍远安如是分析:一般的情况下,湘江水域是一个生态平衡体系,鱼所生存的水体,是人类的饮用水源。而部分鱼以藻类和浮游生物为生,浮游生物的生长是吸取了氮、磷元素,而后者大量来自人类排放到湘江的污水。湘江水体物质的转换、能量的转化是靠水生生物和鱼来传递的。

  目前,湘江长沙段的浮游植物有135种,主要是由硅藻门和绿藻门。大量排污带来的氮、磷等元素,让藻类成倍地疯长,也就会出现人们看到过的河道一片绿色等情况。河水因藻类增长,无法流动;水体富营养、藻类暴发大量吸收水中氧气造成生物窒息而死,导致水质恶化、水体变臭;这就是生态不平衡造成的生物灾难。如果水中有足够的食藻鱼类,或人工将藻类的天敌“食藻鱼”投放水中,鱼儿们以藻类为食,顺便完成清道夫的工作,水体就能流动起来,水质也会变得清爽,生物灾难也就不会发生了,意味着人类饮用水的水质能得到保证。“水清则无鱼。”科学地来讲这句话是错误的,按照生态学原理,“鱼离不开水、好水才能养出好鱼,但水中假如没有鱼,这水肯定不好”,这就是水与鱼科学关系,这就是“鱼水文化”。

  “鱼也不能投放得太多。”湖南农业大学水产系肖调义教授从理论上测算,鱼儿每长一公斤,浮游植物的消耗量在20公斤左右。而每一公斤的浮游植物中,磷、氮和碳物质分布的比例是1∶7∶40。如此推算,投放的鱼苗每生长一公斤,则能通过这样的生物过程,有效转化和降解1.4公斤的氮,因此放养一尾“食藻鱼”,就能洁净一片水。

  39.7%湘江共有鱼类资源147种(包括亚种),分属于11目24科,约占长江水系的鱼类总数(370种)39.7%

  鲤形目,有102种,占该地区鱼类总数的69.4%,鲇形目17种,占11.6%,鲈形目13种占8.8%

  鲤科鱼类最为丰富,有87种,占该地区鱼类总数的59.2%,鳅科11种,占该地区鱼类总数的7.5%,鲿科10种,占该地区鱼类总数的6.8%

  短吻间银鱼、长须鳅鮀、斑条鱊、寡鳞鱊、无须鱊、粗须白甲鱼、白甲鱼、泉水鱼、似鮈、长蛇鮈、下司华吸鳅、青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