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承人非专业人士韩师凭何摘下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

发表时间: 2024-05-20 来源:新闻中心

  1月18日,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传来好消息:由潮州市文联、潮州市民协推荐的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潮州剪纸“山花朵朵开”创作团队创作的剪纸作品《潮风百韵·一剪千华》,获得中国民间文艺领域最高奖——山花奖,成为

  师生合力创作的剪纸作品喜摘“山花”,是韩师多年来扎根潮州大地、聚焦潮州文化,加快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的厚积薄发。透过这一具有浓郁潮味的剪纸作品,能够正常的看到韩师立足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以校地融合实践协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和专业人才教育培训的匠心和情怀,以及韩师与潮州之间的共同担当——以校地合作的方式,推动潮州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学前教育专业师生既不是非遗传承人,也并不专注文艺创作,其作品何以能获得中国民间文艺领域最高奖?在这背后,是韩师学前教育专业多年来在学科建设上的孜孜探索。

  “过去,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大多在中职学校开展,在大学的层次来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如何培养出相应水平和层次的人才,有些方面我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团队负责人曾万春老师坦言,自2012年学前教育专业创办后,老师们就一直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探索和实践,以期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育人成效。

  将潮州非遗融入手工课程,正是他们找到的突破口之一。“手工本来就是天马行空的,而非遗又是需要传承、创新和发展的,让学前教育学生学习非遗,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曾万春说。

  剪纸是其中一个探索。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们并不囿于“剪”的传统技法,而是尝试使用撕、刻等方式。为鼓励学生们放开思维、大胆创新,老师们将学生以宿舍分组开展团体创作,让他们在竞争合作、开放讨论中获得灵感、确立方案,再与老师一起共创。

  越来越多的作品,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涌现出来。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学院优中选优,送评了其中的部分作品。没想到,剪纸作品《精忠报国》《潮韵载千秋》连续入选第十四届和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终评,《戏剧人物》《建党一百载,神州傲苍穹》荣获第二届和第三届广东省剪纸艺术作品展金奖、银奖。

  在曾万春看来,虽然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奖,但获得荣誉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这一探索的可行性,他们的信心因而更足了。2018年,学前教育专业组建潮州剪纸“山花朵朵开”创作团队,由曾万春、陆汉荣、朱淑平等师生组成。以教学成果冲刺“山花奖”,以参加比赛促进专业建设,成为他们的目标。

  “扎根潮州大地、聚焦潮州文化,是韩师多年来的坚守。我们创作的作品,也应有深厚的潮州文化内涵。”曾万春说。

  为此,创作团队利用业余时间,几乎走遍潮汕大地具有文化记忆的地方,深挖、整理潮州文脉。大到一栋老建筑、小到一扇小窗户,他们都拍下照片,五年来竟积累了2万多张照片。他们还转益多师,在潮州市文联的帮助下,遍访全国剪纸名家,并得到冯骥才、乔晓光、杨坚平等名家大师的悉心指导,令团队受益匪浅。

  多次探讨之后,团队确立了创作方向:以剪纸为主要表现方式,以潮州门楼作为艺术载体,融入潮州木雕、石雕、嵌瓷、大吴泥塑、潮剧等非遗元素,尽可能展现潮州文化之美。

  然而,剪纸是平面的艺术,而木雕、石雕、嵌瓷等都是立体的,质料不同、特色各异,如何用剪纸技艺准确表现?

  师生们由此开启了一场场“实验”。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探索出来的教学相长、师生共创的模式,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拿嵌瓷来说。嵌瓷是把许多大小不同、色彩各异的瓷片剪裁后用以镶嵌造型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常见于潮汕地区的建筑装饰,其特色之一便在于富丽多姿的釉彩。但如果用剪纸来表达,只能以“剪”的技法来体现形态,却很难展现色彩,让人们一看便知是嵌瓷。创作团队一时间犯了难。

  “何不试试将彩纸垫在下面?”讨论中,曾万春点破“天机”。大家赶紧尝试了一下,将不一样的颜色的彩纸垫在镂空处,如同“点色”,嵌瓷的光泽质感跃然纸上。兴奋的师生们给这一技法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点彩法”。

  他们很快把“点彩法”普遍的应用在作品的各个细节,如用较大面积的褐色“点彩”表现木雕质感,用金色“点彩”表现木门脱漆的斑驳,让“岁月感”呼之欲出。

  “要恰当表现,就必须读懂每一种工艺。”师生们纷纷感叹。木雕的精细、石雕的厚实、嵌瓷的绚丽,他们一一琢磨,细细探讨,将“纸”这个介质运用得淋漓尽致。如在剪记叙此次创作历程的碑刻书法时,他们采取了撕的手法,让毛茸茸的边缘露出来,来表现笔画的刚柔并济。在剪嵌瓷作品时,致力既能剪出瓷片边缘的“利”和“碎”,又能表现出瓷片的厚度。在创作门楼的八卦门时,又特意将其中一扇门框削薄,“门框变小后有了立体感,就像是虚掩着门在等待客人,是潮州人热情好客的体现。”曾万春说。

  一处处匠心呈现,汇成了剪纸作品《潮风百韵·一剪千华》——在4米多宽、3米多高的潮州传统“门楼”上,14幅表现木门及建筑上的石雕、木雕等的剪纸作品对称排列,“屋顶”则装饰着“嵌瓷”,远看体量宏大,近看剪制精细,既有传统之秀,又富现代之美,尽显“潮风百韵”。

  “作品古朴有‘刀味’,没有匠气,潮州特色非常浓厚!”潮州市文联主席程小宏认为,该作品是韩师与潮州校地合作推动潮州非遗发展的重要成果。它突破传统剪纸一贯的展示形式,最大化挖掘潮州传统剪纸独有的剪、刻、撕的手工技艺,通过构建一个富有潮州文化印记的全新艺术装置来做全面展示,从文化内涵到艺术形式,全方位汇聚潮州文化元素,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凭借深厚的潮州文化内涵、独特的创作思路和展现形式,《潮风百韵·一剪千华》在“山花奖”终评展上获得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在众多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成功摘取“山花奖”。

  “获得‘山花奖’,说明我们在专业建设上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韩师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薛胜兰说,韩师在开展“新师范”建设时,十分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尤为重要。

  因此,学院一直在探索,如开设融入潮州非遗文化的实用美术、幼儿园手工课,开辟多功能手工室等。结合学校开展的美育浸润、体育浸润行动,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到乡村小学开展美育教学,让他们把创意手工、民间美术课程带到乡村。与此同时,以赛促教,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帮他们开阔视野。

  在韩师教育科学学院原院长王贵林看来,这一尝试和实践有不一样的意义。他认为,传承非遗文化高校责无旁贷。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这支幼儿教师的储备队伍在民间传统文化中受到浸润和培养,在参加工作后也会自觉将民间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如同播下一颗种子”。

  对此,程小宏认为,潮州非遗的传承发展,需要更加多高校的探索和学术支持。未来或可推动全国唯一一个非遗硕士点——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到潮州设点,借助这一平台的学术资源,来推动潮州非遗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十年耕耘,终于摘得“山花”。对于韩师和教育科学学院而言,这是来之不易的成果,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薛胜兰表示,学院将继续贯彻落实学校战略部署,坚持“以师带徒”的方式,通过传、帮、带,鼓励更多年轻教师加入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推动他们打造更多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教学品牌,在打造学前教育名牌专业的同时,把韩师故事、潮州故事讲得更加精彩。

  韩师党委书记幸小涛表示,韩师建校120周年,形成了“扎根潮州百年深耕师范教育”的鲜明办学特色,本次学校师生团队的剪纸作品获得“山花奖”,可以说是韩师聚焦潮州文化、聚焦新师范的一个成果。今后,学校将继续深入探索新师范的实施路径,擦亮百年师范教育品牌,将潮州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与人才教育培训、学科专业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培养既掌握新时代专业技能又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优秀师范生。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文艺大奖,与电影“百花奖”、电视“金鹰奖”、戏曲“梅花奖”、舞蹈“荷花奖”、音乐“金钟奖”、书法“兰亭奖”等同属我国文艺界最高奖项。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每两年举办一届,自1999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十六届。

  本届“山花奖”评选活动历时2年,对从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2000多件作品进行4场初评,筛选出80件(组)不同门类的精品进入终评,作品涵盖雕刻、剪纸、刺绣、蜡染、陶瓷、漆器等多个传统民间工艺门类,在造型、色彩、手艺、创意等方面都呈现出浓厚、鲜明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