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所思 盘点缙云的“省级非遗”(一)
发表时间: 2024-03-25 来源:行业新闻
“丝竹锣鼓”是流行于缙云民间的一种传统音乐方式,曲调动听、节奏明快、金声玉振、嘹亮激越,有很共同的当地音乐特征,深受缙云广阔民众所喜欢。2007年,“缙云丝竹锣鼓”被正式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明遗产。
据了解,缙云丝竹锣鼓有“坐奏”和“行奏”两种演奏方式。坐奏一般用于喜庆佳节,设座厅堂,掌灯演奏;行奏用于迎神庙会和元霄灯节,随板龙、台阁、排街以及婚丧喜庆等场合。
“独角台场”向来是盲演员为了营生而在街头巷尾、集市庙会等节庆活动场合定点摆摊扮演的共同民间艺术扮演方式,于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
它的特征在于,一般要一个乐队才干演奏的乐曲,只由一个人一起以手、脚、口操作多种乐器完结。演奏时演员需用一个多功能的乐器架,锣、钹、板、鼓等乐器均放置其上,固定好方位后拉上活动丝线,靠脚踏手敲来演奏林林总总民族器乐,加上口吹唢呐、笛子,手拉胡琴等,演奏出丰厚杂乱的乐曲。
缙云剪纸作为一种陈旧的传统民间艺术,在缙云已有400多年前史。剪纸工艺首要流布于缙云新建镇、五云镇、壶镇镇等地,著作内容与当地的风俗休戚相关,大多以戏曲人物为体裁,兼有鸟兽虫鱼等,制造精巧,活灵活现,在剪纸艺苑中别出心裁。每当年节之期、婚丧嫁娶之日、祝寿办满月之时,人们都会用剪纸这种艺术方式来表达祈福迎祥的愿望。2007年,“缙云剪纸”被省政府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
缙云根雕是雕琢演员以树根为资料来创造的一项民间艺术,以其自创的“天然雕法”,崇尚天人合一,考究天趣美感,其制造技艺在缙云传承已有几百年的前史。
缙云根雕分为“有用工艺品”和“欣赏艺术品”两种。前者多为瑞兽和有用用具;后者则寻求天然美与方式美的一致,并不一定是详细的物象。2007年,“缙云根雕”被省政府发布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
木雕在工种分类中属“精密木匠”,作为缙云县陈旧的民间工艺之一,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前史。 雕琢方法有透雕、浮雕,体裁不限,无不雕工精密、形状逼真,且赋有立体美感,令人叫绝。
木雕在传统民居修建中得到遍及使用。缙云县河阳古民居景区古修建雕琢艺术成果高、规划大、数量多、体裁丰厚,是木雕的典型代表,在浙南区域名列前茅。 2017年,“木雕”被列入浙江省第五批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缙云婺剧与金华婺剧同宗共祖,发端于徽戏,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前史。2009年,“缙云婺剧”正式被列入全省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
缙云向来是戏曲茂盛之地,有着杰出的婺剧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婺剧现已融入民间,成为老百姓日子中的一部分,是民间最脍炙人口的草根文明的代表。在缙云村庄,安全戏、还愿戏、庙戏等各种庆典扮演一年到头长演不衰,民间会拉会唱婺剧的人举目皆是。
“缙云杂剧”成形于宋元,俗称“缙山腔”,是一种充溢本乡气味并广泛撒播于缙云村庄的民间戏曲,包含缙云的“小唱班”、“香丁班”、“采茶班”等民间扮演艺术。首要以描绘爱情、教授出产、前史典故为多,内容大多取材于当地传说和百姓日子。其特色言简意赅见长,风格特别,艺术共同;其扮演动作归纳了民间舞蹈、杂耍、猴戏、木偶等艺术方式,深受广阔民众所喜欢。2015年,“缙云杂剧”被列入全省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
- 上一篇:金奖!仙游这件木雕著作全国知名!
- 下一篇: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石雕栏杆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