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菏泽:黄河入鲁第一市 非遗尽显文化美
发表时间: 2024-01-14 来源:行业新闻
7月22日至7月23日,黄河流域非遗寻访调研团到达中国牡丹之都、黄河入鲁第一市——菏泽,参观调研了牡丹区菏泽木雕、曹县木雕、曹县有爱云仓直播基地、东明狮舞、中国鲁锦博物馆和郓城水浒好汉城等项目。
黄河滋养了菏泽这方热土,也孕育了菏泽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菏泽市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2项、省级非遗项目93项、市级非遗项目293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2位、省级非遗传承人73位、市级非遗传承人420位。菏泽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连续多年全省第一。
步入菏泽木雕艺术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恢宏大气、精雕细刻的木雕作品《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一震撼人心的木雕作品由千年香樟古树雕刻而成,长约4米、宽约2米、高约3米,展现的是秦始皇修长城,护卫祖国河山的历史故事。菏泽木雕现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菏泽木雕艺术博物馆位于菏泽市匠工木雕文化有限公司内,菏泽匠工木雕总经理李彦峰和记者说,公司利用互联网电商、直播带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销售木雕工艺品,简单的工艺品只需要4——5天左右便可完成,目前,公司客户慢慢的变多,客户覆盖面也慢慢变得广,销量稳步增长。
调研团一行人走进木雕生产车间参观,两位聋哑师傅正在全神贯注、十分熟练地雕刻着,据李彦峰介绍,匠工木雕文化有限公司与菏泽特教中心合作,吸纳残疾人员就业,并向附近村庄的贫困人员打开就业的大门,对他们进行免费技艺培训,让他们可以以一技之长来养活自己,助力乡村振兴。
“做文化,欲速则不达,要有文化渊源,沉下心来,长久去做。”李彦峰坚定地说。多年来,李彦峰一直将传承发扬木雕文化、传播好菏泽文化符号作为自己的初心,通过自身的努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认可和喜爱。
曹县木雕是曹县民众适应生产生活及祭祀需用而产生的雕刻技艺。明清时曹县木雕技艺已颇为成熟,发展传承到今天已有七大类三千六百多个品种,其作品多以吉祥寓意题材为主,制作时善以意塑形,精工雕刻,形象简洁明快,造型逼真,古朴之中见精美,大俗之中见雅致。2021年5月,曹县木雕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据曹县木雕第六代传承人蔡秀芳介绍,她依托木雕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属性,实施精准扶贫举措,有效带动了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截止到2019年6月,共培训贫困户150余人,其中安排厂内就业50余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其余人员多为“公司+农户”的形式与企业合作,企业将部分订单分包给行动不便的贫困人员,贫困人员在家加工制作后再给企业,其月收入也均在2000元以上。
木雕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有效带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实施精准扶贫,在振兴传统工艺方面采取了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手段,并重点向周边贫困群众倾斜,对乡村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走进有爱云仓,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淘宝直播、抖音、快手三个培训室。移步仓库,琳琅满目的各样商品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各位主播正对着手机镜头热情地介绍商品,直播氛围非常浓厚。曹县有爱云仓创始人兼总经理李字雷和记者说,“5月8日,有爱云仓正式开业,当天来了近200名主播同场直播,销售额近300万。目前在直播基地里,有20多位固定的主播,20多万件货品。”
据悉,曹县10年前是贫困县,后依靠棺材和寿衣制作起家,一度占据日本棺材市场近90%份额,随后利用技术积累,转型改做演出服,又包揽了全国70%的演出服市场。疫情以后,演出市场萎缩,汉服风潮渐起,许多曹县人转而投身汉服市场。设计、印花、绣花、加工……曹县人依托当地完整的产业链,加之政府经常请电商专家给村民讲课授道,及自身夜以继日的坚持,工厂慢慢壮大,产业逐渐做大,产品销至中国各地。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地居民通过“非遗+电商”这一创新模式,将汉服通过细致加工后,直播带货、网络在线营销,取得了很好的收入。“非遗+电商”既把村民留在了曹县,又让曹县人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更把汉服这一传统服饰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展现给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
东明县的舞狮历史悠远长久,清光绪年间便开始兴起,传承至今已历经一百余载岁月。据传承人介绍,东明狮舞在继承传统舞狮技艺的基础上,在舞蹈动作、伴奏音乐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使舞队的整体艺术表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表演具有刚劲有力、惟妙惟肖、节奏鲜明等特点。
调研团一行人观赏了精彩的舞狮表演,皆鼓掌叫好,表演者动作刚劲有力,配合默契,巧妙地将观众带入表演之中,被之吸引,为之称赞。表演结束,记者正常采访到一位舞狮表演者,“我从小学开始练习舞狮,我的父亲和叔叔都喜欢舞狮,在他们的熏陶下我也逐渐培养起了对舞狮的兴趣,我们东明县舞狮现在已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的时候,我们还被邀请参加塞尔维亚中国春节文化庙会,当地人民都十分喜爱我们的表演,我感到很自豪,也更加坚定了要继续将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下去的信念。”一位满头大汗的热血少年自信地说。
鲁锦是山东省西南部地区独有的民间纯棉手工提花纺织品,它与普通的手织布不同的是使用提花织造技艺,色彩鲜艳,手感细密柔软。在清代鄄城出产的棉织布曾作为贡品贡献宫廷。
中国鲁锦博物馆展馆面积1500平方米,展线米。博物馆立足鄄城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和丰厚的鲁锦文化资源,用多种方式展示鄄城灿烂的历史文明和鲁锦织造技艺的历史、文化和技艺,着重体现了鲁西南妇女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中国鲁锦博物馆对山东鲁锦文化的传播,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织造技艺的传承,对培养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都具备极其重大的意义。
据介绍,鲁锦产品兼有文化遗产和技艺风范的价值,蕴含大量的活性文化因素,是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优质项目。以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大埝镇为例,大埝镇党委政府格外的重视鲁锦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利用大埝镇特有的传统鲁锦织造优势,一方面组织群众参加鲁锦织造技术培养和训练,鼓励更多的贫困家庭学习织造技艺;一方面派鲁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深入到重点贫困村庄,进入贫困户家庭,手把手交给他们相关的技术,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先后有17个村庄的500余名群众参加了鲁锦织造和鲁锦工艺品生产。大埝镇年产手织鲁锦面料50万米,创造出950万元的产值,从业群众每个月都能获得1500-3000元的经济收益,极大的带动了群众从事鲁锦织造和成品加工的积极性,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鲁锦博物馆慢慢的变成了向广大群众展现鄄城历史和非遗展示,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窗口。2005年被菏泽市政府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化遗产日奖;2009年12月被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2015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2016年被山东省旅游局评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郓城县历史悠远长久,是千年古县,春秋时期筑城名郓。郓城县是水浒故事的发祥地,宋江、晁盖、吴用等水浒英雄的故里,素有“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之说,水浒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八百里水泊遗水宋江湖、宋江河、宋江故里宋家村、智取生辰纲的黄泥岗、刘唐醉卧的灵官殿、晁盖中箭身亡的曾头市等等,水浒故事俯拾皆是,被评为山东省首批旅游强县,荣膺“中国好汉之乡”称号。也是闻名全国的“戏曲之乡”、“武术之乡”、和“古筝之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水浒好汉城便坐落在这座千年古县。
郓城水浒好汉城是一个集水浒、古建、武术、非遗、民俗、表演、国学等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旅游胜地。古色古香的水浒好汉城,资源结构良好,三十六院落、七十二景观,一百零八个景点,讲述水浒千古绝唱。既有地区代表性的非遗资源,又有鲜明特色的水浒文化、武术文化等资源。
漫步在古色古香的水浒好汉城中,走过印有岁月痕迹的青石板路,聆听着专属这美好夏日清脆的蝉鸣声,在旅游中欣赏文化、学习文化、感悟文化,水浒好汉城将文旅融合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少游客带着自己的孩子前来参观,让孩子在快乐的旅游中学习非遗,在真实的体验中领悟非遗,了解历史,培养文化传承的精神。记者正常采访到一位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旅客,她说:“《水浒传》是经典四大名著之一,孩子自己从小就很喜欢阅读《水浒传》,都说纸上觉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水浒好汉城给咱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体验非遗、体验历史、体验文化的平台。”这位游客身边十几岁左右的少年也非常激动地表示,“水浒好汉城里的众多项目都非常精彩,像是书中的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眼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精神财富,我很高兴能够亲身体验,也很愿意用心学习。”
菏泽古为曹国,后改为曹州,清雍正年间设曹州府,所辖区域与今菏泽市辖区基本相当。曹州文化历史悠远长久,特点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底蕴深厚,门类较为齐全,价值独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空间。为了对辖区内的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从2011年菏泽市就开始探索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2012年9月,菏泽市启动了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工作。2013年6月,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省文旅厅批准为省级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文化”,是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