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旧改焕新颜: “老”去的“劳模村”如何迎来“新生”?
发表时间: 2024-03-05 来源:杏彩用户注册登录中心平台
“曹杨新村好风光,工人住宅的好榜样,你看,你看,你看你看,一幢幢的房屋宽敞又漂亮。”歌里唱到的曹杨新村,始建于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一村落成后,迎来来自普陀、闸北、长宁三个区工厂的114位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入住。后来,二村、三村等相继开建,一直到1977年曹杨九村落成,形成曹杨新村“白墙壁、红屋顶”的整体建筑风格,这里的名气越来越大。
70年后,再回望这片涌现出杨富珍、裔式娟、张兴儒、朱爱琴等诸多劳模的“热土”,现如今的居住条件落后了太多。
2019年,为了让这个“劳模村”焕发生机,曹杨新村街道将曹杨一村纳入了首批旧住房成套改造名单,用保护性修缮、景观提升、智能化设施等手段提升居住环境,目前,改造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居民们殷切期盼能够早日回搬。
上世纪50年代,未解决工人阶级住房难问题,上海市开始规划工人新村建设。曹杨一村共有砖木结构2层楼房48幢167单元,建筑面积32366平方米,可容纳1002户居民。房屋建筑美观实用,3户合用灶间,每层有2只抽水马桶,楼上为木质地板。
然而,历经70年风霜雨雪,一度劳模汇聚,先进工作者云集的工人新村,渐渐被岁月侵蚀,房间逼仄、楼道狭窄、厨卫公用、阴暗潮湿、白蚁侵蚀……
2005年,曹杨一村被评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2016年更是被列入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首批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根据《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规定,“依法确定的优秀历史建筑不得擅自迁移、拆除”。
既要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又要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曹阳一村在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中对保护性修缮改造下足了功夫。
保留历史风貌,对原有外墙做加固之余,在修缮过程中从始至终坚持原材料、原工艺的技术原则。比如,在屋面的修缮工艺上,特地采购老的黏土机制平瓦,以此还原历史风貌。建筑北立面原有的木结构平瓦雨篷则在改造前也进行了完整落架并进行了编号,之后将对其进行重新拼装复原。
“这次改造,为了释放足够的空间,我们在保留南立面原貌的前提下,去掉了建筑北面内凹2.65米,将这一部分增量用于给住户做套内的独立厨卫,保证每户平均多出8平方米的面积。”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成套改造办公室副主任施欢补充道,“虽然去掉了内凹的一部分面积,但俯瞰整幢建筑,建筑间距系数以及建筑总平面轮廓形制依旧未变。”
旧房改造,每户人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个性化的诉求。“我们做到了‘一户一方案’,尽可能满足曹杨一村近1500户居民的诉求。”施欢告诉记者。
曾多次代表国家参加残疾人奥运会、残疾人亚运会的许老伯,由于自身的特殊情况,担心改造后会改变现有的残疾人坡道和房门,日后带来生活上的不便;有些居民则顾虑普陀区旧改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过渡房源不好找;还有部分在曹杨一村居住了大半生的老人,出于“故土难离”的心理,不愿搬离。
在了解了许老伯的顾虑后,工作组马上联系了居委干部和设计师一起上门与许老伯做沟通,双方商定改造后会在单元入口设置坡道,并合理调整房门入口,方便轮椅进出。许老伯再无顾虑,签约第一天就推着轮椅来到工作组签约。
为了帮助涉改居民找到比较合适的外搬房源,曹杨新村街道先后与多家房屋中介公司签署共建协议,为涉改居民开通绿色通道、中介费优惠、特殊苦难家庭免收中介费等优惠措施。
同时,对要求入住养老院、社区医院等度过外搬期的老人,街道成套办协调相关机构,有1位老人入住养老院、1位老人入住长者照护之家、3位老人入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老人们平稳过渡。入住养老院和长者照护之家的老人还得到了部分费用减免。
尊重居民个性化需求,居民后顾之忧得以解决,居民同意改造的慢慢的变多。与此同时,签约后的保障服务也在扎实推行。
老人搬家难,不怕!由49名团员青年组成的“曹杨新村街道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基地青年突击队”主动承担了帮助有需要老人整理打包行李的重担。
家具无处存放,没事!街道与区民防办对接,利用合适的地下空间暂存居民的大件家具,同时安排专人管理存放入库、登记等工作。
装修“水太深”,来这!曹杨新村街道携手上海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及其首批10家放心服务企业为曹杨一村旧住房成套改造的老百姓提供“组团式”家装咨询服务。
除了是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也是全市第一个全面绿化的新村,被誉为“银式项链”的曹杨环浜依村环绕,公园、绿地相间,新村绿化覆盖率达37%,在全市名列前茅。
曹杨一村环境景观提升也是本次改造的重中之重,设计师运用现代手法,对一村进行城市微更新,将“源·园”的理念,真正融入社区环境。“源”即轻纺织业发展的发源地、曹杨新村发展的源头、发扬劳模精神的源头。
通过传承、延续、融合劳模精神,建立宜人、宜居的花园社区,创造居民心中的纪念地,以社区景观为载体复原场地记忆,增强社区的可识别性以及归属感,又结合社区文化特色,建立景观主题,展现劳模精神。
过去,曹杨一村的公共空间以广场为主,功能比较单一。通过这次修缮,三个新的景观将以“源、忆、合”的主题展现劳模精神。比如一工区的中心绿地,设计师将结合棉纺织的历史,抽象棉花元素形成绿带,结合室外健身、室内活动等景观设施功能。
为改善当时上海300万职工的住房困难问题,1951年,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根据党中央指示,提出了城市建设“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方针,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上海工人住宅建筑委员会。
1951年5月曹杨一村奠基,1952年5月建成。这个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工人新村在当年6月迎来了第一批1002户居民入住,居民中有114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其他的基本都是老工人。
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精彩信息,请关注我,长按最下方的二维码!
原标题:《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旧改焕新颜! “老”去的“劳模村”如何迎来“新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 上一篇:青瓦房顶
- 下一篇:展讯丨臻宝堂著作出展保利艺术博物馆带你一站式领会非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