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文保单位台州新增14处

发表时间: 2024-02-24 来源:工程案例

  近来,浙江省公民政府发布了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省当选单位共121处。

  其间,台州13处文保单位和1处新发现文物点当选,至此,台州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69处添加至83处。

  岱石庙坐落黄岩区澄江大街岙里村,始建于南朝刘宋永初(420—422)年间,后焚于火,清同治八年(1869)庙建。庙坐南朝北,由大殿、东西厢房、门庭、后殿、过堂厅等修建组成,现存房子46间。

  门口存清代石狮子一对,门庭系五开间结构,廊檐为卷棚顶,檐柱呈八角形石柱。榜首进为东西厢房,戏台修建戏台座北朝南,歇山顶,盖黑色筒瓦。四金柱为圆形石柱,并雕琢重瓣仰莲,台内顶为八角形藻井。大殿通面宽22.35米,进深为14.17米,高10.55米。

  明间宽4.65米,抬梁式梁架结构,明间四金柱硕大,柱周径为1.93米。大殿为重檐歇山顶,七开间,黑色筒瓦屋面,明袱草架结构,前檐廊月梁、牛腿等构件精雕细琢,工艺精巧。反面外墙体砌有三组大型开光浮雕,内容为八仙人物故事及动物、松柏等图画。

  铁米筛井坐落黄岩区东城大街九峰公园西北角,为宋代古井。方形井壁上部用石条砌筑而成,下部由天然块石叠砌而成。修建占地面积3.5平方米,口径长宽约1.8米,石质方形井圈高0.35米,为石板抹角构作。铁米筛井处于九峰山麓地带,山水资源比较丰富,水质明澈甜美。

  黄岩当地居民、茶店、茶馆均来此井汲水。20世纪90时代在距井300米处出土南宋石函管,阐明在宋代时就进行制作引水工程,供城内居民饮用。

  在铁米筛井东边有一座甘泉亭,以石板、石条、石斗拱修建而成,与井构成一体的人文景观。南宋《嘉定赤城志》载:“铁米筛井,在县东三里九峰寺西。源自山出,其行如沟,入井,昔僧以铁窗限之,故名米筛,邑人皆汲焉。令常濬孙榜曰‘不竭泉’,且亭其上。”

  抗战时期黄岩县委机关旧址坐落黄岩区茅畲乡,原为文昌阁旧址,始建于元朝,据《牟氏族谱》记载,重建于嘉靖丙辰(1556)年。

  原匾曰“九溪书院”,又叫启秀书院,后又改为勉励书院。1933年,改称“黄岩县第六区茅畲小学”,1934年,称为茅畲小学。1934年,党员林泗斋担任茅畲小学校长,延聘前进教师陈庭槐、陈叔亮、林匡鉴、林依法等来校任教。至今,当年陈叔亮手书的校训仍在校门口两边墙上。

  “一·二九”运动今后,建立茅畲小学救国会,举行识字班,展开抗日救国活动。1938年在此建立黄岩县委机关。抗日战争中,从这儿连续运送党员和优秀青年二十多人到皖南、苏北、浙东、浙西抗日依据地。

  现修建坐北朝南,正堂及西厢房均系三开间,门厅东侧为东辟,西侧为西园。修建内现存房子26间,天井内栽培两棵近百年桂花树。

  该旧址具有两层意义,既是一处三合院子式古修建,又是一处革新留念地,具有较深沉的前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1985年11月,抗战时期黄岩县委机关旧址被黄岩县公民政府发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盘山摩崖石刻坐落路桥区桐屿大街上山童村北部永宁山脉东盘山150多米高的峭壁上,俗称五马回槽,系明代石刻(嘉靖二十三年(1544)秋九月四甲子刻)。字总高100厘米,广163厘米,计137字,皆无缺可读。

  题额“东盘摩崖自铭”,楷体,一行6字;正文4字28行,字径0.85厘米,计112字。题为:

  落款“嘉靖二十有三年秋九月甲子,久庵居士黄绾识”,二行19字,字径0.8米。

  黄绾为明代哲学家,字宗贤,号石龙、久庵、石龙山人等,曾任南京明任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后在紫霄山樊川书院旧址兴办石龙书院。著有《石龙集》《久庵文选》等书。

  2007年6月7日,台政发【2007】36号文件发布盘山摩崖石刻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打铁桥闸坐落路桥区金清镇蒋桥村,始建于宋代。打铁桥闸合计3孔,南北走向,总长15米,中孔跨度为4.6米,南北两孔跨度均为3.6米,闸面宽3.6米。闸正中开两道闸槽,闸墩下部做成分水尖,分水尖上叠砌石台。闸身通体由青石叠砌而成,两边闸墩上各置有两个闸口槽,用于安顿闸板。现在闸已搁置,闸板不复存在,但闸的主体、闸口槽等保存根本无缺。

  据《嘉靖和平县志·地舆志》及《嘉庆和平县志·地舆志·水利》等记载:北宋元祐间(1086—1093年),提刑罗适因地形低洼,蓄泄不均,农很多岁之丰盈,改埭为闸,创立黄望、周洋、永丰三闸,旱则闭以蓄水,潦则开以泄水,民众称便。

  宋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提举浙东,议修永丰、黄望、周洋三闸,下一年,西蜀句龙昌泰相继成之。据《黄岩县志》卷首《舆图·成化曾经县境图》显现,周洋闸坐落路桥境内,即打铁桥闸的前身。

  据《黄岩河泽志》记载,明嘉靖十八年(1539),官河严峻淤积,周洋闸逐步难以起到和谐水利的效果,太守周志伟在路桥区金清镇曹家渡(现金清镇蒋桥村曹家里)建永通闸,即打铁桥闸。

  打铁桥闸时代久远,形制典型,可用于拦洪、挡潮、供水、灌溉等,是当地公民改造天然和运用天然的什物见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必定的水利研讨价值。

  2021年9月1日,路政办发[2021]39号文件发布为打铁桥闸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梁大桥,又称卷洞桥,坐落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卷桥村,始建于明代,后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修葺。该桥东西横跨于金清港三水泾口上,为三孔弧形石拱桥,全长31.7米,宽4.8米,净跨22米,矢高5.8米,修建占地面积152平方米。

  桥面呈弧形,由石板铺砌而成,两头各设台阶17级;桥面两边置花岗岩质栏杆,高约0.45米,望柱柱头做有或仰覆莲或狮头,栏板雕琢有花鸟等图画;北面二石柱刻“半顷银涛回砥柱,一弓虹彩锁安澜”;南面二石柱笔迹模糊不清。桥墩用条石纵横结合分节并排砌筑,巩固扎实。两头原各有一座桥亭,现仅存东桥亭柱,且石柱上刻有“不比离亭歌折柳,可如司马快题桥”楹联,题额为“下梁大桥”。

  2007年6月8日台政发【2007】36号文件发布为市级文保单位。该桥全体保存较好,结构结实,保存的前史风貌还清晰可见,并且刻字对联有浓郁的文学颜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糠桥头桥坐落温岭市新河镇中闸村,南北向跨村中小河,因地处新河镇中闸村南鉴老街卖糠行故名。修理时在中心桥墩上三合土中发现宋淳熙甲辰的镇桥之宝钱币,确认其建于南宋淳熙甲辰年(1784),后历经几代桥面补葺。

  该桥现存全长31.15米,桥面宽3.30米,为石伸臂梁式石桥。桥墩下部做出分水尖,上部用仿拱形的条石悬挑而出以承桥梁。桥面由长条石板铺成。

  糠桥头桥造型规整,结构谨慎,砌筑方法具温岭地方特色,是当地较重要的前史修建。

  文笔塔坐落温岭市新河镇东城居新河中学校园内锦鸡山上,因形如文笔,故称文笔塔。

  文笔塔是一座楼阁式五层砖塔,中空,高12.5米左右,平面呈六角形,塔身宽度由下而上逐层递减,底层塔径约1.6米。塔门高1.37米,宽0.55米。每层每面开莲瓣形门窗1扇,第五层北向有匾额一方,题“天开文运”四字,楷书,黄底黑字。塔顶六角攒尖,覆以筒瓦,以葫芦覆钵结顶。

  据《嘉庆和平县志》锦鸡山条载:“……山上塔,明张都督东洋创筑。”张东洋即张功臣,新河人。据《明史•张功臣传》记载:“功臣起小校,巨细百十战,威名镇岭南。”退仕后,于万历年间创立此塔。

  文笔塔是温岭仅存的两座古塔之一,殊为可贵。1978年进行了全面加固修理。

  李婆桥坐落温岭市箬横镇李婆桥街,平面呈“Y”字形,跨过运粮河与箬横镇运粮河的三叉河口。据传曾经有一位李姓的老婆婆见大众过往不方便,带头出钱乐助建桥,后人为留念她,取名李婆桥。

  据《我国古桥技能史》记载:浙江温岭白峰乡李婆桥,始建时代不详,桥建于三叉河口,一桥通三岸,因而桥面安置成Y形。桥的两叉都为双孔,长度为15.3米及15.9米,每孔净跨4.1—5米,桥面为二根石梁,中心嵌以石板。另一叉为单跨,因要通航小火轮,净跨扩至8.5米,用木梁石板面,长约14米。桥面宽均为1.8米。中墩建在河道穿插中心,成六边形,边长约1.6米。

  在桥道的三边,二层叠涩出檐,使穿插点边宽和路面同。桥面没有栏杆,但在中墩之上正对每一穿插路面的对面止境处,都有一幅栏杆,避免行人直前坠水,可谓独具匠心。

  新金清闸坐落温岭市沿海镇闸南村。1929年4月,经浙江省政府核准,民国21年(1932)议定在废物汇建新金清闸。闸由省水利局工程师胡步川规划,由中华兴业公司中标兴修。1932年10月1日正式开工,1935 年3月竣工投入到正常的运用中,耗资38万银元。为与老的金清闸差异,取名为“新金清闸”,俗称“廿二洞闸”。

  新金清闸为22孔,每孔净宽2.5米,排水净宽55米,计流量700立方米每秒,闸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口为木结构,选用克己的手摇机械启闭机,与黄岩西江闸一同为浙江制作现代水闸之始,时为浙东最大出海闸。

  1996年新增了通航孔,现新金清闸为23孔,现在仍承当金清水系排涝和御咸蓄淡效果。

  大溪窑址含下圆山窑址、老屋山窑址、向东岸窑址三处青瓷窑址,为唐至宋遗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前史。其间的下园山窑址填补了台州窑系唐代窑址的空白,使得台州窑系上起东汉三国,下至唐五代两宋相连接,显得弥足珍贵;从出土器物特征看,其形制、装修风格、釉质色彩具有台州地方特色,这对台州窑系的研讨具有极高的价值。

  下圆山窑址坐落温岭市大溪镇下员山村。依据出土的器物造型、釉色等判别为唐—五代窑址。窑址散布鄙人员山村的渔山、黄泥园、岭口等山坡上。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堆积层约1至2米。

  器物有壶、玉璧底碗、瓶、双系罐、水盂、盆、碗等20多类,釉色以青绿和青中泛黄为主,并有少数乳浊釉,酱釉和白及碎、釉色润泽光泽,纹饰有莲花、渔纹等划花。

  老屋山窑址坐落温岭市大溪镇塘岭村东端,依据出土的器物造型、釉色等判别为宋代窑址。坐北朝南,窑址沿山坡东西长200米,山坡至田垅南北宽50米。遗址散布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堆积层厚1—7米。窑具有巨细不等的筒形通钵,束腰,垫饼、支丁等。器物有瓶、壶、罐、碗、碟、粉盒等,器型有坦口、卷口。釉色、胎釉结合严密,多青灰、青绿,釉厚者光泽润泽。纹饰有刻花、堆贴花、釉下彩绘等。

  向东岸窑址坐落大溪镇照洋乡屿孙村剑锋山东麓山坡上,青瓷窑址。窑址面积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对底层约1米厚。山坡上有一窑床隐约可见,其长度约120米,宽度1.5米左右。器物有瓶、壶、罐、碗、碟、盆等。器形多粗旷,少数碗碟较精巧,釉薄青灰色,近似缥瓷,胎较粗。

  露台孔庙始建时代不详。北宋皇佑五年(1053)县令石牧之重建孔庙于始丰溪畔,古灵先生陈襄作碑记称:“……露台县有孔子庙不修,县令今石牧之始至岁十月,相县之东南隅高文新庙,为屋总六十有二楹……”。

  因旧址常遭水患,此后又屡毁屡建,于明历二十二年(1594)迁至今址。清顺治、康熙、嘉庆年间都曾重建,有正殿、甬道、仪门、两庑、棂星门、大门、泮池等。现仅存大成殿。

  大成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四周列柱为回廊。台柱石砌方形,梭柱侧脚,明间缝梁架用抬梁式,重檐歇山顶。下檐饰五踩重翘品字斗拱,上檐饰五踩重昂斗拱。上下檐平身科明间用四朵,次间用二朵,下檐回廊面阔方向平身科用一朵。角檐用水戗发戗。顶覆小青瓦,置勾头、滴水。正脊挺拔,以瓦砌作透空图画。

  大成殿为露台城内现存标准最高,体量最大的古代修建。1984年4月发布为露台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欢溪高桥坐落露台坦头镇欢岙片下周村,横跨于欢溪,为椭圆形拱轴线挨近悬链线单孔石拱桥,当地人叫“高桥”。桥长17.6米,宽3.9米,高6.9米,矢高3.5米,拱跨9.6米,拱脚处拱券厚0.85—0.95米,拱脚直接砌筑在溪床两边的露岩上,券面石用花岗岩块石干砌镶面,券内石用大河卵石,块石干砌,不设栏杆,弹石桥面。桥西南端的山岩上刻有“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吉旦”字样。

  高桥文物由古石拱桥和桥头摩崖刻石组成。石拱桥为变截面拱券与变幅相结合桥型,中心拱顶段特别平整,经实测核算,该拱轴线挨近悬链线。

  古桥研讨专家将这一特别型式拱轴线石拱桥定名为“准悬链型石拱桥”。是我国桥梁史上新近发现的一种新的古代石拱桥型,结构精巧,拱券受力符合科学。是现在国内已发现的该桥型最早建成的石拱桥。

  这一特别拱轴线桥型已进入《我国科学技能史·桥梁卷一书》和《我国桥梁史(古代)》中。

  摩崖石刻大“佛”字坐落仙居县福应大街石牛村东北约0.5公里的大兴寺北侧长老山南麓一块天然竖立的岩壁上,刻于南宋德祐丙子年(1276),坐北朝南,崖高33米,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字高11.2米,宽11.2米,阴刻,魏体,笔划粗大,最粗处达0.66米。左边落款二行,榜首行已漫漶,第二行“住山僧道慧书,宋德祐丙子居山李祐之立”。

  长老山摩崖石刻大“佛”字,字体规整、遒劲,气势恢宏,为全国最大的单字摩崖石刻,具有极端严重的艺术、科学价值。该石刻坐落石头禅院(今名大兴寺)北侧,故为研讨江南释教史供给了重要的什物材料。1986年8月,发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