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广网:跨省迁建、倒卖古宅 谁给古建筑装上了非法的“翅膀”?

    发表时间: 2024-06-20 来源:杏彩平台登录入口/砖雕

产品说明

  央广网北京12月8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周益帆)近日,有新闻媒体报道,在山西等地存在一条倒卖古建筑的灰色产业链。一些商贩通过贩卖古建筑构件或整座古建筑牟取暴利。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其中一些受保护的文物古建、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等被商贩“整容”,改头换面,实现异地迁建、跨省流通。一幢幢古建筑,如何从偏僻的乡村流到买家手中?背后这条古建筑倒卖链条谁来监管?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山西运城的万荣县存在不法人员将古建筑及其梁、拱、柱等构件倒卖情况,一位公司注册地在浙江东阳的商人去年专程在那里收购,再运回浙江修复、销售。古建筑构件的信息有专人搜集,有当地村民也有专门从事这项买卖的商贩。报道中提到,这些古建筑构件的价格从几千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商贩甚至表示,其中还有“文物”。从打探到收购,再到拆解、跨省流通,这条古建筑倒卖的灰色产业链,引发广泛关注。

  近日,中国之声记者看出,在山西等地专门从事古建生意的贩子并没有收敛。记者拨通了一个专收古建筑老瓦、老砖、老木料的商贩电话,尽管对方十分谨慎,但在一番交谈后,声称“手中有老木料等可以买卖”。商贩说:“你要说明木?要构件?旧的有。看你要说明尺寸,价位不一样,尺寸、直径不一样。你的意思是不是搭古建筑那个意思?可以,你加一下微信,我给你发一下。”

  随后,该名商贩利用微信给记者发来了十余张照片,这中间还包括木料也包括老砖,更不可思议的是完整的疑似古建筑的门廊。商贩说:“你要求什么木质的,我那边什么木质的都有,特别好的没有,檀木没有,榆木、松木咱们都有,看你要说明。”

  记者在一些网络站点平台搜索发现,有专门从事这项生意的人,将自己“踩地皮”——去农村走家串户收集、发现古物——的过程发到网上。

  据媒体报道,这些古建筑被商贩收购之后,会由古建拆装师傅在构件上做好标记,画下图,然后动手拆除。柱、梁、瓦片等都会拆下,运到存放地,再把房子搭建起来展示给买家。

  在另一条短视频中,商贩展示了自己的仓库——一片空地上堆满了疑似古建筑的构件。视频中的商贩说:“现在到我们仓库来了,要的兄弟们联系了,仓库里全是石头,什么都有,特别多。”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馆员曹欣欣表示,涉及古建筑买卖的案例早已有之。1997年,安徽皖南休宁县黄村的古民居“荫馀堂”的上千件木构件、砖瓦、石件,被装进40个国际标准货柜运至美国,重新修复之后,搬迁到美国迪美博物馆内,震惊世人。此后,“古民居”“古建筑”掀起热潮。2006年,皖南古民居“翠屏居”被瑞典商人看中,希望出资200万整体买走,在一片争议中,“翠屏居”被评定为文物,得以留在国内;2013年,影星成龙表示要将自己多年前收藏的4间徽派古建筑捐给新加坡,引发了更激烈争论。2014年,我国多部门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曹欣欣介绍:“这个意见里对古建筑的意义有明确的表述,它说的是,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古建包括它的构件,对我们民族来说、我们的文化历史传承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

  尽管意见中提出“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古建筑”出国也慢慢变得难,但古建筑及其构件在国内依然很有市场。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更不可思议的是个别地方政府的仿古投资项目成为古建筑的购买方。可查公开报道显示,今年8月末,安徽滁州市全椒县就以“128栋原真精雕收藏级古建筑”为亮点,宣传了其全椒太平古城(一期)项目:“全椒太平古城的每一栋建筑均为至少200岁的古官府官厅,每处雕梁画栋,每块砖,每片瓦,都是古真品……”

  古建商还向媒体介绍,有一些文物通过“改头换面”也可以被拆解、流通。北京厚大合川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敏表示,我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保护的范围有古建筑,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孙敏说:“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该依据不同文物的保护需要,制定不可移动文物的具体保护的方法,并公告施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因此,行为人除了有一定的概率会受到行政处罚,有可能承担民事侵权责任,也有一定的可能触犯刑法。”

  对于某些古建商来说,不惜以身试法,无非是巨额利润的刺激。这种拆解、倒卖、改造的行为,加速着对古建筑所承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信息的破坏。清华大学一位建筑研究者认为,古建筑保护的关键是经费和人力问题,倒卖乱象反映出的也正是古建筑、古民居保护中的矛盾:一方面,并不是所有古建筑都能被划定为文物,作为普通古民居的所有者,难以独自负担修缮费用;而一旦被划为文物,受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要求,修缮要按一定的原则与程序,相应的维护成本又将大幅度的提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教授张龙解释:“本身来讲,民居是活着的,就能够准确的通过生活需要改,可以拆改,可以翻建,这本来是一个正常民居有序更新的事情。一般的民居,比如门坏了,我就找一个木匠来帮我们修修门,对吧?瓦坏了,我找一个瓦匠来帮我修修瓦,但是一旦被列为文保单位,你得报批、得走程序,实际上可能会导致维修成本变高。(但)文物修缮的经费并不是非常充裕。”

  张龙认为,让传统与当代文明相容相生,是很重要的事情,也是古建筑保护、修缮接下来需要仔细考虑的事情。“中国文化遗产大的趋势还是好的,一批又一批的传统村落被列入保护名录,国家文物局、文化部和住建部都在多渠道去投钱,社会上也有各种基金会来做工作。怎么能让我们传统的东西能够和当代的文明相容相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比如,现在国家大力投入资金去保护民居,但是你必须给它划定保护级别,明确什么可以动、什么不可以动,有一些传统的建材是处于萎缩的,他就收那些没有划成保护历史街区的,某一些程度上来讲,其实就是保了一批,毁了一批,它的破坏力度要比它正常的消亡还要快。现在很多专家也在呼吁,整个关于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的管理制度可以借鉴现代建筑工程的一些管理方法,但是一定要有它自己的特点。”

  曹欣欣建议,从更大层面来说,应加强对古建筑的深入研究、建档、管理、监督等各个相关环节的工作,使得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艺术科学的价值内涵和意义更突出和明确,形成社会共识保护古民居、古建筑。

  12日,天津大学第十四届“国际文化节”开幕。文化节为期两天,以“五洲桃李汇北洋...

  卓越工程师被列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之一。为培养更多后备人才,日前,教育部召开会...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