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说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提到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非遗的表现形式和承载方式很多,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尽管越来越多的非遗已能独立传承发展,但仍有一些还在沉睡或日渐式微的非遗,有待唤醒、呵护。因此,文化传播学院特开设【焕新非遗】栏目,用非遗表达当下的情感、讲述当代的故事,尝试从多角度找到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拥抱现代化非遗的新时代。

  回族口弦是回族艺人制作的一种乐器,似牛头、似小羊,喜欢镶嵌本民族艺术图案、线条,雕刻阿拉伯文书法等,具有鲜明的回族文化特征。

  由于它们音色优美,易于演奏,便于携带,在宁夏回族中世代相传,在最流行的时候,有些回族乡村无论是年轻的姑娘还是白发的老人,人手一把小口弦,而回族尕娃、青年则是吹、哇呜的好手,有句回乡谚语“哇呜唱,庄稼长,吹,牛羊壮。”正是回乡风俗的写照。 头戴盖头、手弹口弦的回族妇女已被公认为宁夏回族的形象大使。

  踏脚,又称“弹腿”,起源于东汉,后经阿拉伯商人通过唐代丝绸之路流传到陕西回族民间,是一种集娱乐、舞蹈、竞技和健身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踏脚舞,是少数民族回族独有的一种舞蹈和攻防技能,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回族同胞所独有的一种舞蹈和攻防技能,是土生土长源远流长的乡间文化。全国只有泾源县园子村流传着少数民族回族踏脚。

  固原砖雕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培植的一种艺术,主要流行于隆德和西吉民间。从考古发现来看,固原砖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年间,其作品具有立意新颖、构图严谨、造型生动、雕工精细的特点,大多作为建筑物上某一部分的装饰品,镶嵌在砖木结构房屋的厅堂,正房外的正墙、侧墙以及庭院的影壁、门楼和券门之上。

  孙宝山,1971年出生于山东省,现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太西煤雕刻技艺传承人。

  在孙宝山的炭画中,取材的图案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岩画图案,他将这些原始岩画造型进行拟人化处理,鹿、羊、太阳神、彗星等等,这些经他处理的画面生动又独具现代感。在背板的选材上,孙宝山经历了从宣纸到木板的转变,在他看来,木板制作出来立体感更强,也因炭画并非要用高档的材质,这项技艺本就来自于淳朴的大自然,即便借助现代工具使其更完善,但却不能因浮华失去质朴。

  杨达吾德,男,1965年10月7日出生,回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哇呜项目传承人。

  泥哇呜是回族的传统乐器,2005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达吾德多年改良的泥哇呜变得像工艺品一样精致,中国民族器乐协会副会长毕可炜,在湖广会馆首届中国泥制乐器展上展示他的作品。半年时间内,杨达吾德完成了300多个埙类精品,展览上,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品鉴,杨达吾德的作品得到了行业的广泛认可,作品也被纷纷销往国外。他希望有朝一日,泥哇呜能和祖辈生活的时代一样,走进大多数人的生活,成为人类喜爱的工艺品、乐器和玩具。那样,保护传承的目的就达到了。

  当冬奥遇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种怎样的体验?连日来,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一双双巧手,塑造出一件件令人赞叹的作品,为这场“家门口的盛会”加油喝彩,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让大家感受非遗魅力!

  宁夏银川市国家级非遗剪纸项目传承人伏兆娥带领孩子们用传统非遗剪纸技术剪出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冰墩墩”和“雪容融”,既使得这项非遗技术有了新的传承与发展,也为冬奥会增添了一丝中国韵味。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近日公布了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其中,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推荐的“麻编:‘编’出易地搬迁新生活”典型案例成功入选。

  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自治区扶贫办命名设立的宁夏麻编非遗工坊等15家自治区级非遗工坊,各显其能,创业增效、扩大就业、带动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据统计,非遗工坊平均每年帮扶人数近千人,线万名,完成非遗产品订单18.2万单,带动就近就业人群年均收入1.17万元,对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扶志”、“扶智”的非消极作用。


相关产品